苏南行政公署驻地为啥在无锡?// 民国以来苏南地区是国民党的老窝,是国民党、汪伪汉奸政权的政治活动中心,中央计划将上海、南京建立直辖市,在无锡设置小省制的苏南行政公署领导上海、南京以外的苏南其它市县,这是苏南在解放前中央就有的决策思路。 要求两市一署解放后尽快扫净国民党残余势力,恢复生产,恢复经济、在解决就业中解决吃飯、稳定人心,为华东稳定打下良好基础,中央将集中力量解放全中国。 从历史上看,无锡曾经是句吴国开始时的小城,就是说无锡的古代曾经是个小国的小都城。 当时铁路已开通上海、南京,公路也开通苏南各市,可迅速解决軍队人员和物资的运输,特别是新四军和北方的野战军部队过江后可迅速向東、南方向推进。 无锡解放前,地下党组织无锡民族资本家荣毅仁等人访问考察过苏北解放区,新四军领导向他们讲解过党对民族资本家的政策,要求他们不接受国民党欺骗将工厂南迁或关厂,邦助组织护厂队保护工厂,並要求他们为榜样推动苏南各市、县的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 从苏锡常的历史看,城市地位的变化,与各城市经济密切相关,对国家贡献越大,地位调升就越有可能。 1949年4月23日无锡解放,随之无锡的地位飞速上升。一个与吴县、武进县同等级的无锡县,挂上了三块牌子——苏南人民行政公署、无锡市人民政府、无锡县人民政府。 当时在无锡县、武进县、吴县城区分别建立了无锡、常州、苏州三市,农区延续了原有三县建制,这是三市基本相同的政体机制,不同的是无锡多了一个苏南行政公署。 如果从苏锡常三市的历史看,三市的古代是三个县,这三个县都在太湖边上,这三个县都是《史记》中提到的太伯奔吴后创建的句吴国的中心地区。 古代历史的发展到国家政体出现,后来才出现了常州府、苏州府,到民国设置苏常道,解放后没置了苏南行政公署。 我们仔细想想,可以用一句话来回答:一个地域行政地位的变化,决定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实力。 在古代的句吴国、吴越国及秦汉年代,是自然经济的农业及少量的手工业经济社会,苏锡常的政治地位来源于谁的皇粮、人头税缴多少有关。 常州的陆地出现由于长江出海口从镇江向下沿伸而先受益,而且常州与江阴中间还隔着一个连接太湖的芙蓉湖,自然条件常州比无锡、苏州好,缴纳皇粮及人头税也多,皇帝直接封邑到常州的官僚地位也高,当然古代常州对国家贡献高于苏、锡两地区也很正常,所以“常州八邑”名扬全国。 到了宋代,苏州的商贸经济繁荣上升到並列于国内第一位的京城开封,尤如今天的上海、北京,“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开始楊名天下。 因为当时苏州缴的皇粮、人头税+商业税也较多,苏州的地位很快得到提升,所以苏州地位高于常州、无锡也属正常。 无锡刚解放组建的三级政府就在一地,在苏南地区还是第一次,连无锡本地人也想我的事究竟找哪个政府哪个领导管?真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其实看看名单就知道。 苏南行政公署直属中央领导。 主任管文尉,副主任刘季平、陈国棟。 无锡市属苏南行政公署领导。 无锡市委书记钱敏,副书记谢克東、高山,市长顾风,副市长包厚昌。 无锡县属苏州地委领导,县委书记章禄,副书记刘云、赵建平,县长薛永辉,副县长马健中、张卓如。 所以到现在还有人念念不忘说:无锡县明、清时代属常州府,“常州八邑”之一;民国肘期属苏常道、刚解放就来了个三级挑? 没有多时江苏省建立了,苏南、苏北行政公署都撤销归併了。 但无锡还有两个政府,城区叫无锡市,农区叫无锡县,无锡县主动将政府机关选址调地方,老百姓又调侃讲无锡县政府搬迁走了一条三东路——开始选的是无锡東门,后来到東埄,最后到东亭,县政府吃力不讨好,费时费钱费力,搞得一鼻子的灰。 接下来是县改市,无锡市叫无锡市,无锡县没法改叫无锡市,找到老爷爷国务院,李鹏总理说:你们无锡不是有锡山、惠山吗?共用一个锡字,后来无锡县就改称锡山市了。 后来济体制改革实施市管县,撤销了锡山市,直接扩大无锡市区,成立了锡山区、惠山区,现在总算解决了。 回过头来看看当肘无锡所以成为小省制的公署驻地的最重要因素。 民国时期无锡的经济一直是领先于苏州、常州的。将历史向前推到1936年末,当时无锡工业总产值7726万元,仅次于上海、广州,居全国第三;当时的工厂数已有315家,居全国第五;工业投资总额为1407万元,居全国第五;产业总资本7500万元,居全国第三;就业人数6.5万人,仅次于上海,居全国第二。 应该说当时在苏南中部选一个经济实力最强的“小上海”无锡作为苏南行政公署驻地,实事求是讲还是一种最优的选择。
苏南行政公署驻地为啥在无锡?// 民国以来苏南地区是国民党的老窝,是国民党、汪
欢乐开心老马
2025-08-05 05:50:41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