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422年,重病缠身的刘裕,把太子刘义符托付给了四大辅政重臣。刘裕万万没想到,

不看风景的万科 2025-08-04 15:55:17

公元422年,重病缠身的刘裕,把太子刘义符托付给了四大辅政重臣。刘裕万万没想到,自己刚刚驾崩,四名托孤大臣就联手杀死幼帝,还把刘裕的二儿子也杀了。 刘裕,小名寄奴,出身寒微,凭着非凡的勇武和精明的头脑,硬生生在乱世中杀出了一条血路。422年,刘裕六十多岁,年轻时战场拼杀落下的一身伤病,身体彻底垮了,躺在床上奄奄一息,知道自己时日无多。 刘裕的太子叫刘义符,当时只有十七岁。刘义符从小长在深宫,没经历过刀口舔血的日子,比较贪玩,不太懂事。刘裕觉得这孩子年纪轻,靠他自己稳不住刘宋天下。 怎么办呢?刘裕能想到的唯一办法,就是找几个德高望重、能力过硬的心腹重臣,让他们共同辅佐新皇帝,保住刘宋的基业。 他精挑细选了四位大臣: 司空徐羡之: 这是个老资格的文臣,跟刘裕时间很久,非常忠心,处理内政和人事是一把好手。 尚书仆射傅亮: 也是个智囊型文臣,有学问,懂礼仪,能帮太子处理朝堂事务。 领军将军谢晦: 出身名门,本人也很有才干,尤其是在军事方面,当时手握京城重要的卫戍兵权,是个实力派。 护军将军檀道济: 这可是刘裕军中一等一的大将!他在战场上勇猛无比、足智多谋,曾为刘裕立下无数战功。 这四人组合,刘裕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徐羡之、傅亮管政务,谢晦守京城兵权,檀道济镇住四方军队。文武兼备,内外平衡,互相也能有个制约。他病榻前把太子刘义符郑重地托付给这四位重臣,满心希望他们能像当年三国时蜀汉的诸葛亮辅佐刘禅一样,尽心竭力保幼主、安天下。交代完这些,刘裕不久便病逝了。 刘裕死后,太子刘义符顺利登基,成为宋少帝。然而,这位新皇帝的所作所为,很快就让几位托孤大臣的心凉了半截,进而心急如焚。 刘义符完全辜负了他老爹的期望。他年纪不大,玩心却很重。一点皇帝的样子都没有,整天就知道玩耍取乐:在皇宫里大兴土木,建游乐场所。 最喜欢的游戏是在宫里模仿市集,摆摊“做买卖”,自己做商人叫卖,让宫女太监当顾客,玩得不亦乐乎,把庄严的皇宫变成了一个大集市。 不理朝政,大臣们送来的奏章堆得像山一样,他都懒得看。 更让大臣们揪心的是,北方强大的北魏一直虎视眈眈,国家随时可能面临战争。可他还在醉生梦死,好像完全不知道外面有多危险。 徐羡之、傅亮、谢晦他们几个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他们多次苦口婆心地劝谏刘义符,劝他要像个皇帝的样子,要学处理朝政,要居安思危。但这位小皇帝当耳边风,不仅不听,还觉得这些老臣啰嗦,碍手碍脚。有时候甚至把大臣的劝谏当作笑话,继续我行我素。 眼看着小皇帝越来越不像话,几位辅政大臣的担忧升级成了恐慌。四位大臣交流看法,大家的忧虑是一致的:不能再这么下去了!刘裕皇帝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不能毁在这个不成器的儿子手上! 刘裕死后不到两年。趁着刘义符又像往常一样在皇宫华林园里开“商店”玩得正欢的时候,埋伏在外面的士兵突然冲了进去!领头的是徐羡之、傅亮等人调来的宫廷侍卫。毫无防备的刘义符被侍卫们强行制服。 随后,徐羡之、傅亮等人以太皇太后的名义发布诏书,历数少帝刘义符“昏聩失德,荒嬉无度,不修德政,有负社稷”等等一大堆罪状,宣布将他废为营阳王。为了斩草除根,消除后患,不久之后,这位十七岁的废帝就在被押送软禁地途中被杀。 除掉刘义符后,按照顺序,本来该轮到他年幼的二弟刘义真继位。但这位义真皇子也不是省油的灯,喜欢结交权贵和名士,性格张扬,以前就和徐羡之等老臣关系紧张。辅臣们担心他又是一个不好控制甚至可能报复的主儿。于是他们再次出手,先编造罪名废黜了刘义真,然后把他也杀了。 至此,刘裕在世的儿子里,年长的就是老三刘义隆了,当时被封在江陵。徐羡之、傅亮等人认为他性格较为稳重、名声不错,而且容易掌控,便决定拥立他为新帝。这就是后来的宋文帝。 刘裕临终前,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自己精挑细选、委以重任的四大心腹,自己尸骨未寒,就联手干掉了自己的儿子,废立了皇帝。 四位托孤大臣废昏立明后,将刘义隆(宋文帝)迎回建康即位。宋文帝刘义隆当时表现得十分恭顺,对几位重臣大加封赏,感谢他们稳定朝纲。但在文帝心里,这几位大臣手上沾着两位兄长(他的长兄和次兄)的血,始终是巨大的阴影和隐患。 仅仅两年后(公元426年),已经站稳脚跟的宋文帝,就以“擅行废杀、谋逆大罪”为名,开始动手清算。他利用皇帝名分和逐步掌握的实权,成功分化了权臣: 徐羡之在得知事发后自杀或被捕杀。 傅亮被捕处死。 谢晦当时在地方上握有兵权,起兵反抗,但最终不敌文帝派遣的禁军军(主帅正是当初同样参与废立的檀道济),兵败被杀。 只有檀道济,因为当时手握兵权,文帝暂时还需要他抵御北方的北魏,加上他废立时没直接沾血(主要是默许和提供武力保障),文帝才暂时忍了他。 但十几年后,宋文帝还是以“谋反”为名,找借口把这位功高震主、知道太多内情的老将也杀了。 #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

0 阅读: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