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志愿军飞行员刘玉堤在返航途中,无意间向云层下面瞟了一眼,竟然看到了一

雕塑艺术之魅力 2025-08-04 15:16:52

1951年,志愿军飞行员刘玉堤在返航途中,无意间向云层下面瞟了一眼,竟然看到了一群黑压压的敌机,足有六七十架! 主要信源:(人民资讯——「党史故事会」抗美援朝战场上的长空战鹰;中国军网——抗美援朝:拼过刺刀的飞行员打出的天空) 1951年11月,朝鲜半岛的清川江上空,抗美援朝战争已经进入残酷的相持阶段。 美军凭借强大的空军优势,不间断对志愿军的后勤补给线展开密集轰炸。 战机频繁掠过半岛上空,铁路、公路枢纽是他们重点打击的目标。 来自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第三师第七团的米格-15战机群紧急起飞。 这支年轻的队伍仅有24架战机,面对的是美军多达116架先进战机的庞大集群。 技术层面,志愿军飞行员训练时间普遍不足200小时。 而他们的对手则多是飞行经验超过1000小时的老手,甚至不乏参加过二战的经验丰富的精英飞行员。 飞行员刘玉堤驾驶的米格-15正完成首轮空中交锋返航。 油料告急的信号催促机群撤出战场。 在调整高度观察地面时,他瞬间警觉。 通过云层的一个缺口,下方景象令其脊背发凉。 密集如蝗的美军战机编队,正以口袋阵型飞越清川江口,直扑我方后勤线路而去。 此时高空只有他一架飞机,孤悬战场。 机群其他成员已然回撤,无线电信号被厚重云层阻隔,美军丝毫未察觉上方这双锐利的眼睛。 战机迅速降低高度隐入浓厚的云层之中。 借助云层的天然掩护,这架米格-15如幽灵般无声潜行。 当再次破云而出,位置已悄然调整到美军轰炸机编队的尾端,距离攻击目标不到150米,完全处于有效射击范围内。 瞄准锁定两架殿后的F-84战斗轰炸机,精准的三炮连发,两架敌机立即化作火焰坠落。 攻击暴露了他的存在,美军护航的F-86战机迅速反应。 两架F-86瞬间缠上米格-15,猛烈火力倾泻而出。 刘玉堤驾驶的战机剧烈震动,仪表盘碎片横飞,座舱玻璃破裂,燃油不断从受损部位泄漏。 紧急状态下,战机再次冲入最近的云层。 在浓云的遮蔽下,凭借米格-15优异的垂直机动性能,飞行员接连施展高难度的急跃升、俯冲急转和翻滚动作,在混乱中摆脱了紧追的F-86咬尾。 当重新在云层上方寻获优势位置时,一架在低空徘徊搜寻的F-86进入视野。 抓住对方尚未察觉的时机,他高速俯冲切入敌机后半球射击位置,果断开火,第三架敌机在空中猛烈爆炸。 随即调整航向,锁定另一架仓惶转向的F-86予以重击,使其拖着浓烟被迫迫降。 这次惊心动魄的突袭在极端不利的条件下完成。 美军庞大的战斗机群被神出鬼没的单点攻击撕裂阵型,直至损失惨重亦未能确认对手的具体规模。 当刘玉堤艰难操纵着受伤战机,依靠目视飞行穿越云层时,油箱几近枯竭,弹药消耗殆尽。 机身布满弹孔,仪表几近失效。 最终,这架遍体鳞伤的米格-15奇迹般安全降落在安东机场。 这一场遭遇战成为智慧与勇气的鲜明例证。 刘玉堤完美利用了当时气象条件下的云层环境。 凭借米格-15的后掠翼特性赋予它的高速优势和良好俯冲性能,他创造了“高度-速度差伏击”战术。 利用云幕隐蔽接近,精准计算位置从云端发动俯冲攻击,瞬间开火完成对F-84的击杀。 在规避防御性反击时,又依托云的复杂背景实施急转跃升机动脱离接触。 整个行动过程如同在三维迷宫内执行了一次闪电斩首。 战后志愿军空军迅速将此战术整理归入教材,命名为“隐蔽接敌、高速掠袭、一击脱离”,成为新飞行员必须掌握的经典战法之一。 刘玉堤被授予“一级战斗英雄”称号并荣立特等功。 中国中央军委的战报中赞誉其为“战术精湛、反应迅捷、作战勇猛”,这九个字,成为了后续志愿军空战行动的鼓舞口号。 当美军方面汇总当天作战损失报告时,他们将清川江口上空这段遭遇战称为“云雾弥漫的阻击行动”,并承认有4架战机在此次行动中被击落。 他们始终未能确认伏击者具体身份,更未料想到这惊人的战损竟来自于一架孤胆追击的米格-15战机。 对此您怎么看呢?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0 阅读:174

猜你喜欢

雕塑艺术之魅力

雕塑艺术之魅力

雕塑艺术之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