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一个公安便衣在买烟时,发现烟馆的老板坐姿端正,看报纸时,双手还举到胸

吴仁朗说 2025-08-04 13:07:33

1950年,一个公安便衣在买烟时,发现烟馆的老板坐姿端正,看报纸时,双手还举到胸口,就感觉不对劲,暗道:“这人有问题!”

那年的成都街头,空气中还残留着解放战争的火药味,新政权刚刚建立,潜伏在城里的国民党特务就像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引爆。

这些特务有的伪装成普通商贩,有的混进工厂当工人,甚至还有人假装成街头小贩,就等着给新政权使绊子。

高俊峰是成都公安局的老便衣,三十来岁,长得其貌不扬,扔人堆里根本找不着。

这天他穿着件洗得发白的蓝布褂子,在春熙路一带转悠。

老高有个毛病,烟瘾特别大,一天能抽两包,走到一家烟馆门口,他摸了摸兜,发现烟盒空了,抬腿就进了这家叫"福寿堂"的烟馆。

烟馆里光线昏暗,柜台后面坐着个四十出头的男人,正捧着张《新新新闻》看得入神。

老高刚要开口买烟,突然觉得哪儿不对劲,这老板坐得笔直,看报纸的姿势特别板正,双手把报纸举到胸口,活像个正在读作战地图的军官。

老高心里咯噔一下,这姿势他太熟悉了,在审讯国民党俘虏时见过不止一次。

"老板,来两包大前门。"老高故意拖着长音,眼睛却偷偷打量着柜台。

烟柜擦得锃亮,各种香烟摆得整整齐齐,连商标都朝着同一个方向。

墙角放着个算盘,珠子排得一丝不苟,老高当过兵,知道这是典型的军人作风,国民党军官最爱搞这一套。

老板放下报纸,动作利落地取出香烟,老高注意到他右手虎口有层厚茧,这是长期握枪留下的。

更可疑的是,老板找钱时手指微微发抖,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大冬天的,烟馆里也没生炉子,这汗出得蹊跷。

老高叼着烟走出门,拐进对面茶馆要了碗三花,透过窗户,他盯着烟馆看了整整一个钟头。

后来他发现个怪事,来买烟的都是生面孔,而且个个神色紧张,有的进去不到一分钟就出来,更奇怪的是,这些人出门后都往东门大桥方向走。

当天晚上,公安局就派人盯住了东门大桥附近的一家杂货铺,三天后收网,果然逮住个特务小组,组长就是那个烟馆老板。

后来审讯才知道,这人原来是国民党军统成都站的少校,潜伏下来专门负责联络散落在城里的特务,那些去买烟的根本不是烟民,都是去取情报的。

这事在当年成都公安系统传为美谈,老高也因此立了功,其实破获特务的诀窍就在细节里。

那些国民党特务虽然换了老百姓衣服,可多年军旅生涯养成的习惯改不了。

比如走路时腰板挺得太直,吃饭时筷子拿得特别标准,甚至睡觉都保持着军营里的作息。

这些在普通人眼里再正常不过的举动,在经验丰富的公安眼里就是明晃晃的信号灯。

后来成都公安局总结出一套识别特务的方法,看姿势、看习惯、看细节。

有个老公安说过,国民党特务最不会装的就是"懒散",普通老百姓累了往凳子上一瘫,特务们再累也得端着,这是骨子里的东西,一时半会儿改不过来。

那个年代的反特斗争就像猫捉老鼠,靠的就是公安干警的火眼金睛,现在想想,当年那些潜伏特务也挺可怜,好不容易躲过档案清查,结果败在了日常习惯上。

这也说明一个道理,伪装外表容易,改变骨子里的东西难。

0 阅读:0
吴仁朗说

吴仁朗说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