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几十年前,我国藏羚羊数量稀少,为了保护藏羚羊我们将他们设立为“保护动物”,可是

优优谈过去 2025-08-04 12:18:41

在几十年前,我国藏羚羊数量稀少,为了保护藏羚羊我们将他们设立为“保护动物”,可是几十年过去了,他们的数量多了不少,为什么还是保护动物? [凝视] 三十年前,可可西里的藏羚羊差点被偷猎者赶尽杀绝,如今这些“高原精灵”又成群结队出现了,可为啥还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这背后藏着段用命换来的故事。 九十年代的可可西里就像西部荒野,盗猎者开着改装越野车,扛着半自动步枪,见到藏羚羊就扫射。他们不要肉不要皮,就为取那层绒毛。 国际市场把这种绒毛叫“沙图什”,一条披肩能卖1.5万到3万美元。当时欧洲上流社会流行个说法:这种披肩薄到能穿过戒指,轻如蝉翼。 牧民出身的索南达杰看不下去了,这个青海汉子放弃县政府的稳定工作,带着五个老乡成立“野牦牛队”。他们开辆破吉普就闯进无人区,最穷时连汽油钱都要四处筹集。 有次追捕途中,队员饿得只能啃食路边的野草充饥,索南达杰的包里总放着两样东西:一本地质勘探手册,一本世界珍稀动物图谱。 1994年1月18日那场行动成了转折点,索南达杰带队截获20名盗猎分子,缴获1800张藏羚羊皮和7辆汽车。返程时车辆在太阳湖畔抛锚,疲惫的队员给俘虏松了绑。 谁料对方突然发难,十八支枪对着索南达杰扫射,后来人们发现他时,这个40岁的汉子已成冰雕,身中十八枪,至死保持着射击姿势。 索南达杰的牺牲震动全国,1997年可可西里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专业巡护队伍开始进驻。藏羚羊数量从最低谷的不足2万只,逐步回升到现在的30万只。 但专家说,一个物种的完全恢复至少需要50年,盗猎虽然基本杜绝,但青藏铁路、公路建设又带来新的生存压力。 保护站现在用上了无人机巡逻和红外监控,但巡护员还得靠双腿丈量4.5万平方公里的冻土。他们随身带着高压锅,因为在海拔5000米的地方,普通锅具连面条都煮不熟。 有次追踪可疑车辆,巡护员在零下30度的冰面上趴了整夜,第二天发现睫毛和围巾冻在了一起,差点撕破皮肤。 这些守护者最忙的是每年七月,藏羚羊大规模迁徙时,怀孕的母羊要穿过青藏公路去卓乃湖产羔。保护站得全员出动当“交通协管员”,有时一等就是七八个小时。 有只母羊连续三年都在同一个路口徘徊不前。巡护员后来才明白,它在寻找当年救过它幼崽的那个队员。动物的记忆力和感情,远比人类想象的深刻。 现在可可西里又有了新烦恼:游客太多。去年有个网红为了拍摄“与野生动物亲密接触”的视频,开车追赶羊群长达两公里,导致十几只怀孕母羊流产。 保护站不得不推出“云守护”计划,通过高清摄像头24小时直播,让网友远程“认养”藏羚羊。没想到上线第一天就收到20万条申请,服务器直接瘫痪。 藏羚羊保护级别至今没有下调,还有个重要原因:它们是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的指示物种。科学家发现,藏羚羊迁徙路线的细微变化,能提前三个月预测区域降水和气温异常。 这种生物预警功能,比任何气象设备都要精准。当整个种群突然改变迁徙方向时,往往意味着极端天气即将到来。 如今经过青藏公路的司机们都养成了习惯:远远看见藏羚羊过路就停车等待,不按喇叭不开大灯。那些悠闲踱步的身影,成了高原上最动人的风景。 看着公路上慢悠悠过马路的藏羚羊群,老巡护员总会想起索南达杰日记里的最后一句话:“我们保护它们,不是为了让后人观赏,而是为了给地球留一个活着的答案。” 现在每辆经过索南达杰保护站的车都会鸣笛致敬。那声音在4000米海拔的荒原上传得很远,像是跨越三十年的对话,也像是对未来的承诺。 从濒临灭绝到种群恢复,藏羚羊用了30年时间重新站稳脚跟,但完全摆脱保护名单,可能还需要更长的时间和更多人的坚守。 你觉得在保护野生动物这件事上,我们普通人还能做些什么?是严格限制旅游开发,还是通过教育让更多人参与保护?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人类和野生动物究竟该如何和谐共存?   信源: 央视网——藏羚羊的悲歌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从6万增长到40万 “濒危”降级为“易危”藏羚羊有了宁静家园

0 阅读:3
优优谈过去

优优谈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