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塔塔集团,跑到上海来找我国的空调压缩机企业了,要求提供技术和设备,帮助印度提

优优谈过去 2025-08-04 11:18:42

印度塔塔集团,跑到上海来找我国的空调压缩机企业了,要求提供技术和设备,帮助印度提高空调压缩机水平,这家企业就是位于上海的海立集团![凝视] 50℃高温下,印度空调市场需求暴涨,但尴尬的是,印度本土空调企业七成以上的核心部件——压缩机都要依赖中国进口。 塔塔集团作为印度最大的工业巨头,旗下空调品牌Voltas销量飞涨,却因为缺乏核心技术,只能眼睁睁看着利润大头被中国企业拿走。 这次塔塔高管亲自飞到上海,找的正是中国空调压缩机龙头企业海立集团。塔塔开出的条件很直接:要技术转让,要生产设备,还要中方手把手教会他们如何制造高性能压缩机。 简单来说,就是用印度市场换中国技术。 但海立的回应更干脆:技术转让免谈。这背后的原因值得深思。 海立集团并非小公司,它拥有1800多项专利,年产压缩机全球排名第二,连特斯拉和比亚迪的电动车空调都在用他们的技术。 在印度市场,海立早就建有自己的工厂,2024年产量突破1500万台,占据了印度进口压缩机市场近六成份额。 塔塔的要求相当于让海立交出技术并让出控股权,这等于是让人家自断手脚。更关键的是,压缩机制造并非简单的组装工作,涉及材料配方、精密加工、能效调教等多个环节,需要长期的技术积累和供应链配套。 中国在这个领域积累了30年经验,而印度连基础零件都要进口,本土工厂的良品率比中国低了15个百分点。想靠“拿来主义”快速追赶,技术沉淀这道坎可不是砸钱就能解决的。 印度其实也尝试过自力更生,2020年曾一度禁止进口中国制冷设备,结果本土产能连市场需求的三成都满足不了,最后只能悄悄恢复进口。政府砸下2300亿卢比补贴鼓励本土制造,但拿不到核心技术,补贴也申请不下来。 塔塔这次上门求合作,说白了就是想通过“合作”的名义获得技术认证,好去申请政府补贴。但这种如意算盘,海立显然不买账。 海立的谨慎并非没有道理,2022年,海立曾计划与塔塔合资建厂,海立持股60%,结果被印度政府以“安全审查”为由搁置。如今塔塔反过来要求控股,这种政策风险显而易见。 印度的PN3政策规定,中企投资必须通过内政部审批,流程漫长且结果难料。小米、vivo等中国企业在印度都吃过亏:先被鼓励投资建厂,后来却遭遇税务调查,甚至被要求强制转让股份。 技术一旦流出,后果更难控制,曾有中国企业向印度出口模具,结果对方一年后就仿制出低价竞品反过来竞争。压缩机技术涉及核心工艺,海立若松口,可能不出几年就会面对“印度版海立”的竞争。 这场谈判的破裂,反映出全球产业链的新变化——技术已经从“可交易的筹码”变成了“生存的命脉”。中国企业曾经用市场换技术完成了产业升级,但如今作为技术领跑者,更懂得核心技术的价值。 印度想要复制中国当年的发展路径,却忽略了工业基础、政策稳定性和产业链配套的巨大差距。仅仅依靠政府补贴和市场准入政策,很难在短时间内建立起完整的技术体系。 海立最新公告明确否认与塔塔的合作传言,转而加码新能源汽车压缩机的研发投入。毕竟,电动车热管理是下一个万亿级赛道,比在印度市场打政策拉锯战更值得投入。 这个案例也给其他中国企业提了个醒:与其冒险培养潜在对手,不如专心守住自己的技术高地。在全球产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核心技术就是最大的护城河。 你觉得中国企业面对这种“市场换技术”的要求应该如何应对?印度制造业要真正崛起,最大的短板究竟在哪里?在全球产业链重构的大背景下,技术转让的边界应该画在哪里?   信源: 印度对中国工厂豁免 允许从中国进口空调压缩机——看看新闻

0 阅读:0
优优谈过去

优优谈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