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派核潜艇,普京到危险时刻,媒体猛然发现:中印表现不一样 俄罗斯现在遇到的,不是战场问题,而是地缘层面的“围堵”。在前线大举突破红军城、防线连破之际,美国突然出招,不是谈判,而是下最后通牒,再配上核潜艇,性质已经完全变了。 事情起因看似简单:梅德韦杰夫在社交媒体放了句狠话,说俄罗斯不怕威胁、手里握着核弹。-但偏偏是-点燃了特朗普的火气。 特朗普没怎么废话,直接下令派出两艘核潜艇前往“相关区域”。美国媒体写得很含糊,但英国那边很快就点了名:方向就是俄罗斯海域附近。 这等于是公开摊牌。美俄之间即便有嘴仗,也要维持底线,核潜艇不是摆造型的武器,它的存在意义是“极限威慑”。一旦靠近对方海岸,就意味着作战准备已拉响。特朗普这一步,已经不是“促谈”,更像是逼战。 如果俄罗斯无动于衷,等于是默认美国可以在自家门口晃悠战略核潜艇;但若出手拦截,那又是直接摩擦,局势瞬间升温。所以这两艘核潜艇的真正任务,不在打,而是看——谁先眨眼。 但这只是表面动作。特朗普的真正“核弹”,是经济制裁。 8月8日,是他划下的最后时限。到期之后,美国将对所有与俄罗斯进行石油贸易的国家和企业实施“二级制裁”,说白了就是:谁买俄油,我就封谁账户、断谁通道。 这不是吓唬人。俄罗斯财政今年靠石油撑着,军事开支也在飙升。美国如果真把这条路堵死,普京的战略节奏就得往回收。 问题在于,俄罗斯能不能赌这一把?从前线的态势看,俄军正在最关键的推进阶段,红军城、恰索夫亚尔已相继告破,乌克兰的防线正在崩塌。而现在突然来个“停火10天通牒”,无异于逼俄军半途收兵。 这种节骨眼,美国硬上,是想赌一把普京的底牌,但真正决定局势的,不是俄罗斯自己。 决定权,转移到了两个方向:中国和印度。 外界都知道,中印是当前俄罗斯石油的最大买家,占了出口的绝大部分份额。美国要搞“二级制裁”,也正是冲这两家来的。 有意思的是,最近几天,中印对这件事的处理方式,开始出现明显分化。 印度这边已经有消息流出,其最大的国有炼油公司已经连续一周暂停采购俄罗斯石油。虽然没有官方公告,但这在贸易圈里基本就是明确信号:印度要脱身,准备躲避美国的下一波制裁。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印度还口口声声“支持俄罗斯”,甚至说两国是“全天候战略伙伴”。印度国防部长在莫斯科公开表态,说要永远与俄站在一起。而现在,美国还没正式动手,印度这边已经先清仓了。 这不是什么意外。对印度而言,一旦特朗普兑现威胁,把石油贸易列入“次级清算”名单,印度的对美出口和金融结算渠道都将受到影响。而莫迪政府当前最怕的,就是外贸和外资环境的再度滑坡。 换句话说,印度不可能为了俄罗斯搭上自己的盘子。 但这也意味着一个现实:印度对俄罗斯的“合作承诺”,经不起真正的大国博弈。嘴上说得再好,一旦美国动真格,印方马上换边。 反观中国这边,处理方式完全不同。 特朗普喊话之后,中国没有公开叫板,但行为很清楚:和俄罗斯举行了为期五天的“海上联合-2025”军演。参演舰艇包括俄“特里布茨海军上将”号反潜舰,以及多艘中国驱护舰,科目重点是“联合反潜”和“海域联控”。 时间上,就卡在特朗普核潜艇刚宣布部署的节点。 中方没有明说什么,但行动本身已经很有分量——你核潜艇来晃,我们就在旁边实兵演练,不说支持,也不装看不见。对比印度的“断油避险”,中国的态度已经足够明显。 而在石油问题上,中国也没有改口。在瑞典谈判阶段,美国曾试图拿石油出口打压中俄关系,提出“中方应减少对俄能源依赖”,结果中方代表团直接回应:中方是否采购俄罗斯石油,是主权事务,任何国家无权干涉。 这个回应没有太多修辞,也没有情绪,但底线明确——不接受指令式安排,更不接受交易式胁迫。 特朗普显然意识到了这个问题。这段时间,他对中国的语气明显软了下来,不再直接指责中俄“结盟威胁”,而是改为“中方应配合全球稳定”。这是在找下台阶,也是在测试底线。 可惜的是,中方没接这个“善意”,也没急着掀桌子,而是把核潜艇和石油问题都看成一回事——不碰红线、不改战略,不接受威胁。 这其实就是特朗普最怕的局面:中国既不吵架,也不让步;既不响应美国,也不给俄罗斯明确担保——战略回旋空间比印度大得多。 所以现在看,中印的选择,已经形成反差。 印度选择规避风险,先自保后顾盟;中国则按部就班,不挑衅也不退让。谁更靠谱,不言自明。 而对普京来说,这才是真正的考验。 美国这轮动作,不一定是为了马上动手,更像是提前布子:一方面用核潜艇逼俄方情绪升级,另一方面看中印谁先脱队。 现在印度已经开始撤了,下一步,特朗普可能会进一步收紧金融通道、提高对俄结算门槛,再赌中国是否扛得住。 但说到底,俄罗斯现在最需要的,不是直接援助,而是有人稳住出口通道。如果这点还能维持,美方的极限施压就很难见效。
特朗普派核潜艇,普京到危险时刻,媒体猛然发现:中印表现不一样 俄罗斯现在遇到的,
半暖半夏微光
2025-08-03 19:08:02
0
阅读: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