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时茂给陈佩斯转了100万,附了条消息:‘钱不多,能帮衬点是点。’陈佩斯看着手机,手指在屏幕上顿了顿——他知道,老兄弟这是怕他为难。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这笔钱来的时候,《戏台》剧组账户上的数字已经见底。场地租金还欠着一截,演员和工作人员的工资发了一半,票房预售也才14万出头。 陈佩斯这次是真的拼了,连家里唯一的一套房都抵押出去了。 说起来,陈佩斯跟朱时茂的关系,是从春晚小品《吃面条》一路走来的老兄弟。 两人年轻时一起挤在后台等出场,一起憋笑对着镜头,春晚结束后也曾抱着一袋煎饼果子大半夜找馆子填肚子。 如今多年过去,陈佩斯带着一帮人搞话剧,朱时茂虽然自己也不宽裕,但听说老伙计在为戏愁钱,立刻转了100万。 这部戏说的是上世纪40年代,一群在乱世中坚持演出的戏曲艺人,他们守着戏台,不管外面烽火连天,依然坚守那份艺术的尊严。 陈佩斯对这出戏的执念,几乎到了“赌上一切”的地步。他觉得,现在市场上大家都在追求快钱、流量,但总要有人去做真正的好戏。而且,他一直心里有个念头,“戏曲不能断,要有人接着唱。” 可现实很残酷。刚开始《戏台》巡演的时候,排的全是午夜场,观众寥寥无几,演员们演到半夜甚至连掌声都没有。 票房惨淡到连剧组的灯光租金都快付不起。有人劝他收手:“现在没人看这玩意儿,别再往里砸钱了。” 陈佩斯笑笑:“哪怕最后连房子都赔进去,我也要把它演完。” 朱时茂的100万其实只够缓一口气,真正的转机来自一位出乎所有人意料的帮手黄渤。 有次黄渤看了《戏台》,演出结束后他没说什么,只是在后台抱着陈佩斯说:“哥,我演,不要片酬。” 当时剧组预算紧张,根本请不起一线演员,黄渤这一句话,让所有人都红了眼眶。他还顺手帮剧组拉了几个老朋友来撑场子,现场人气一下子起来了。 从无人问津到口碑逆袭,《戏台》靠的是什么? 答案很简单:真心。 观众一开始不买账,是因为没人知道这部戏。可看过的人口口相传:“值得,真的值得。”一传十、十传百,《戏台》的评价慢慢在网上发酵起来,有观众专门半夜坐高铁去别的城市看戏,甚至有人连刷三场。 转折点发生在某个周末,《戏台》终于卖出了一场“满座”。后台的演员们站成一排,从幕布缝隙往外看,看到台下座无虚席时,所有人都忍不住笑了。 那一刻,陈佩斯心里的石头终于落地:这条路,他没走错。 后来,《戏台》的票房一路逆袭,从最初的“没人看”到最终累计票房突破8000万。观众用掌声和口碑证明了一句话:好作品,永远不会被埋没。 陈佩斯后来回忆起那段日子时说:“我真的是拼了命去守住一个信念。 很多时候我也想过放弃,可每次想到戏曲这东西,如果我们都不做,就真的没人做了,就咬牙坚持下来了。” 朱时茂的那100万,也从没被陈佩斯还过。两人后来聊起这事时,朱时茂笑着摆手:“说什么还不还的,哥们之间还谈钱吗?再说,当年春晚后台,我渴得快冒烟了,是你递给我第一瓶水的。” 黄渤也很少在公开场合提自己零片酬出演的事。在他看来,这部戏本身就值得:“我们都知道,这种东西没人做,它就会断掉。能让它多活一阵子,我也算尽了点力。” 不是噱头,也不是资本的运作,而是对戏曲的那份执着和真心。 他们在最难的时候,没有放弃;观众最终用掌声和票房回馈了他们。陈佩斯说:“能遇到这样的观众,值了。” 如今,《戏台》已成为全国巡演的口碑爆款,很多观众说,看完这出戏后,对“坚守”两个字有了新的理解。 或许这就是陈佩斯他们想传达的:艺术可以被忽视一时,但绝不会永远被埋没。 最后,陈佩斯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哪怕房子赔光了,也要把这出戏演完。因为我知道,总有人,会为它鼓掌。”
朱时茂给陈佩斯转了100万,附了条消息:‘钱不多,能帮衬点是点。’陈佩斯看着手机
隔壁悦姐的车
2025-08-02 22:49:4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