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谈判,其实就是美国的拖延战术。 7年,17轮高级别经贸磋商,数不清的技术层面会谈,当时间滑入2025年8月,中美谈判桌上堆积的文件早已能铺满几个足球场。 每一次似乎靠近终点线,美方总会“适时”抛出新的变数,加征关税、制裁清单,等剧本反复重演,令人疲惫不堪。 表面看是谈判,背后却是美国精心设计的拖延战术,其核心目标只有一个,最大限度延缓中国崛起的脚步,同时为自身争取战略喘息空间。 从“改变中国”到“困住中国”,2018年3月,特朗普政府单方面挥舞“301大棒”,对华加征关税的枪声正式拉开贸易战序幕。 早期美方幻想通过极限施压迫使中国改变经济体制,但现实给了响亮耳光,中国产业链韧性超乎想象,美国消费者和企业反而成了关税的最终买单人。 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2023年报告清晰指出,美国对华加征关税超90%成本实际由美方承担,目标碰壁,策略随即转向。 拜登政府上台后,虽在言辞上降低调门,行动却将“小院高墙”围堵策略发挥到极致,科技绞索层层收紧, 2022年《芯片与科学法案》以补贴捆绑企业站队,2024年更将AI芯片出口管制升级,试图锁死中国尖端算力发展。 盟友体系全面动员,拉拢日荷限制光刻机出口,施压韩国加入芯片联盟,鼓动菲律宾挑事,构建对华包围网已成公开战略。 “拖延”为何成为美式最优解?美国对谈判的反复无常,深刻折射其战略焦虑与内在矛盾,实力焦虑下的时间游戏,美国深知无法一击致命击垮中国庞大经济体量。 彼得森研究所2024年模拟显示,若中美全面脱钩,美国GDP将遭受长期性损失,最高达6.9%。拖延,成了以空间换时间的无奈选择。 内政撕裂的外交投射, 对华强硬是当前美国两党唯一的“共识”,大选临近,政客更需展示对华强硬姿态换取选票。 试探与误判的循环,美方屡次在谈判中“切香肠”,意图测试中方底线,从关税清单到科技制裁再到台海牌,每一次变卦都在试探中国反应。 这种复杂性博弈充满误判风险,2024年8月佩洛西窜台引发的危机已敲响警钟,“谈”的大门始终敞开, 即便遭遇美方多次反复,中方谈判团队仍保持专业与耐心。 2025年5月最新一轮经贸磋商中,中方依然聚焦解决具体经贸分歧,展现负责任的对话姿态,“斗”的底线寸步不让,针对美方在核心利益上的挑衅,反击精准有力。 破坏南海稳定的行动遭海警严密监控,2025年6月,当美舰再闯西沙,海空兵力全程跟监驱离的画面通过央视清晰传递全球。 “立”的步伐坚定不移,科技自立自强才是破局关键,当美国试图锁死14纳米,中芯国际7纳米制程已在2024年稳定量产,当高端GPU芯片被禁运,华为昇腾910B性能比肩国际主流产品。 2025年一季度,中国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达14.8%,内生动力持续迸发,IDC最新数据显示,华为手机国内市占率,在2025年第二季度强势回升至19.3%,供应链突破成效显著。 新加坡学者马凯硕在《亚洲的21世纪》中曾指出:“西方需学会适应一个它不再能主导的世界,”当美国沉迷于用谈判桌拖延时间,中国正用坚实的步伐将发展主动权牢牢握在手中。
中美谈判结束后,美国财长贝森特终于说了句大实话:回望整个历史,从来没有一个国家像
【158评论】【18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