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冯远征说:“在我刚当上院长不久后,有个演员就跟我谈话,跟我拍桌子,就拍了一下站起来说,北京人艺养不活我,听到这话,我当时第一句话就说,我说你可以走,你辞职吧,别干了。 不知道大家看过话剧《杜甫》吗? 那演出真的是荡气回肠! 2022年9月14日,60岁的冯远征,站在排练厅中央,接过了那份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的聘书。 这是对他能力的证明,他转过身:“要传好接力棒。” 然而,仅仅三个月后,一场风暴便即将降临。 在任命仪式上没有什么大风大浪,然而很快被现实打破。 院长办公室里,一位正当红的演员质问:“院长,您看看!剧院每月发六千,够干什么?我抖音上随便带个货,六百万!” 他身体前倾,盯着冯远征:“北京人艺养不活我!” 这句话,直刺剧院存在的价值。 那一瞬间,冯远征愣住了,他也开始思考目前存在的问题。 几秒钟后,他直视着对方:“你可以走。” “辞职吧,别干了。” 这句话,划清了艺术坚守与市场逐利之间的界限。 后来,这句“你可以辞职”,被镌刻进北京人艺新修订的《演员守则》第一条,成为铁律。 同时,这是冯远征上任后,为守护人艺纯粹艺术血脉,挥下的第一道“戒尺”。 冯远征的管理铁腕,并非一时意气。 早在他2016年担任副院长时,便已初露锋芒。 当时,一位明星演员倚仗名气,同时轧戏多部影视剧,连续三个月缺席剧院的新戏排练。 面对这种轻视,冯远征直接写了一封警告信。 “舞台是圣地,不是候机厅!” 这封信,如同一记警钟,震动了整个剧院。 此后,他制定了13项规章制度,事无巨细,连后台化妆间零食存放的位置都立了规矩。 最令人咋舌的是考勤改革,迟到三次,扣除全年绩效! 这项看似不近人情的规定,连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濮存昕也未能豁免。 一次因堵车迟到两分钟,濮存昕二话不说,自罚打扫排练厅整整一周。 冯远征的“严”,并非苛责,而是对艺术神圣性的敬畏。 他深知,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没有敬畏,难出精品。 这份严格,最终成为剧院里大家的一种共识。 如果说铁腕是冯远征的一面,那么对青年演员呕心沥血的培养,则是他心底最柔软也最炽热的另一面。 他视青年演员为剧院未来的脊梁。 2023年,他力排众议,重启了停办三十年的学员班。 在大冬天的凌晨六点,62岁的冯远征院长,与一群00后的年轻学员并肩而立。 他带头开嗓,“嘿哈” 。 有媒体拍下震撼一幕,排练《雷雨》时,冯远征亲自示范一段需要长时间跪地的戏份。 他毫不犹豫,双膝跪在水泥地上,“咚”的一声。 第二天,排练厅的地面铺满了海绵垫。 这份无声的关怀,胜过千言万语。 2023年人艺开年大戏《正红旗下》,冯远征顶住压力,将主角的重担交给了年仅22岁的学员班状元。 彩排时,面对老演员“毛孩子扛得住大段独白?”的质疑,冯远征没有多言。 演出当晚,年轻演员一气呵成完成长达八分钟的家国独白时,站在侧幕的冯远征,那一刻,他的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 冯远征的院长角色,不仅是管理者,更是传承者、守护者和实践者。 2023年,人艺院庆七十周年,复排经典《茶馆》。 演出临近尾声,后台饰演庞太监的老艺术家突发不适晕倒。 千钧一发之际,冯远征抓起戏服就往身上套。 顶妆上场时,厚重的油彩也掩盖不住他眼睑下连续三夜熬出的黑眼圈。 有老戏迷热泪盈眶,感叹:“这才是人艺魂!角儿比名大!” 为了戏的完整,个人甘当绿叶,随时补位。 “艺德是演员的命根子” 如今走进人艺后台,道具箱上贴着醒目的“冯氏语录”。 “排练场流汗,舞台才不会流泪”。 2024年初,《杜甫》再度上演。 演出结束,冯远征没有回到院长室,而是独在道具间手拿着一卷开裂的竹简道具,小心翼翼地用胶水粘合,再用细绳一圈圈缠绕加固。 他全神贯注,仿佛给舞台的艺术生命,系上了一个死结,一个用责任、敬畏与热爱打成的,永不松动的死结。 这静默的身影,是北京人艺在新时代激流中,最坚实的锚点。 主要信源:(鲁网——冯远征担任北京人艺院长,系首位演员出身的人艺掌门人)#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冯远征说:“在我刚当上院长不久后,有个演员就跟我谈话,跟我拍
梦幻星河缘
2025-08-02 22:44:38
0
阅读: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