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报复中国,作出一个重大决定? 菲律宾总统马科斯准备飞往新德里,两国媒体已将此行标榜为一次历史性的“战略突破”。 表面看,这不过是一次寻常的外交访问,但在南海这盘棋上,马科斯此举无异于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 双方准备签署的至少六项协议,核心直指军事合作,也因此引出一个根本问题:菲律宾为何要押上国运,进行一场看似必输的豪赌? 这份合作蓝图里,最扎眼的就是军事现代化。马科斯政府急于引进被誉为“尖刀导弹”的印度布拉莫斯系统,希望把它当作对抗中国的王牌。 作为配套,印度也相当慷慨,承诺提供卫星侦察,共享南海情报,甚至要在争议岛礁上部署印制的“海岸监控系统”。 这意味着外国的雷达,将直接架在中国的家门口。在马尼拉的官方叙事里,这是捍卫主权的强力宣言,是向外界展示自己不屈的决心。 军事合作之外,这场访问的外交象征意义同样重大。印度外长苏杰生去年就公开宣称“南海事关印度利益”,如今菲律宾主动靠拢,正中新德里“东进战略”的下怀,印度媒体自然一片欢腾。 而对菲律宾来说,这似乎是在构筑一个更多元的联盟,摆脱对单一邻国的过度依赖。它主动向域外大国递上这份“投名状”,试图在复杂的国际关系里找到新的平衡点。 为了让这场战略转向看起来更完整,马科斯还打出了一张经济牌,声称要开拓印度市场,以替代从中国进口的大米,努力塑造一个经济独立、安全无虞的新形象。 然而,一旦撕开这层精心包装,内里的逻辑和代价就显得触目惊心。 先算一笔经济账,这里的错配实在太过明显。中国已连续六年是菲律宾最大的贸易伙伴,2022年双边贸易额高达877亿美元。 相比之下,印度连菲律宾前十大贸易伙伴都排不进,贸易额还不到中国的零头。放弃一个年薪百万的“金主”,去跟一个月薪三千的“临时工”谈未来,这种选择,着实有些看不懂。 更讽刺的是,政治上的对立已经带来了实打实的经济损失:2023年,菲律宾香蕉对华出口暴跌近一半,榴莲订单蒸发了三成。 码头上堆积如山、渐渐腐烂的水果,就是对这场政治豪赌最直观的控诉。而曾经占了外国游客总数超过两成的中国游客,也因关系恶化而锐减,让当地旅游业者欲哭无泪。 菲律宾寄望的“替代方案”,也同样不靠谱。马科斯想从印度买大米,可他似乎忘了,印度政府为保障本国供应而实施的大米出口禁令,至今还没解除。 更荒唐的是,菲律宾2024年总军费预算不过40亿美元,又怎么负担得起单枚售价就高达500万美元的布拉莫斯导弹? 难道真要削减民生开支,拿百姓饭碗里的大米去换军火商的武器吗?这笔账,无论怎么算都是血亏。 其军事合作的构想,更像是画饼充饥。被菲律宾奉为至宝的布拉莫斯导弹,是套连印度海军自己都用得不那么顺手的系统,在南海复杂的海洋环境下能发挥多大作用,被外界讥讽为“拿着弹弓想打航母”。 更危险的是,允许外国在自己的争议领土上部署雷达这类监控系统,无异于引狼入室,亲手将国防安全的主导权交了出去。 这种做法不仅堵死了和平解决争端的窗口,也让人想起美军撤离苏比克湾时,连垃圾清运费都赖掉的前车之鉴。 在这场大国棋局中,菲律宾正把自己摆在一个极其危险的“棋子”位置。 它一边积极充当美国在印太地区搅局的先锋,迎合了近五年印太军演激增七成的趋势;另一边又试图借重印度的力量,殊不知印度连家门口的问题都还没摆平,又能给菲律宾提供多少实质性支撑? 这种做法,不仅与越南、泰国等东盟邻国积极发展对华经贸的务实路线背道而驰,更是将杜特尔特时代苦心经营换来的240亿美元投资大礼包,输得一干二净,连本国商会都直呼看不懂。 面对马尼拉在谈判桌前的狂欢,北京的反应却异常冷静。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只是淡淡提醒一句“地区国家应警惕被裹挟”,而解放军则在西沙照常进行实弹演习,万吨级的拖船也早已在仁爱礁附近静静待命。 这种战略定力传递的信号很清晰:真正的实力,从来不在于嗓门的大小,而在于掀桌子的时候,有没有底气接住所有后果。 马尼拉的政客们或许正沉醉在新德里碰响的香槟杯里,但菲律宾的普通民众,却只能看着自家码头上腐烂的水果和屏幕上日益增多的炮舰发愁。 这种用国家主权与民众生计去交换虚幻筹码的做法,让人不禁想起乌克兰的悲剧。
菲防长下的挑战书,解放军接了,第一击选在中方主场,俄已选边站。菲律宾最近在南海
【57评论】【5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