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大三学生罗中立画了一幅油画《父亲》,轰动了整个画坛。不久之后,这幅画成了中国美术馆的镇馆之宝。 要说咱中国美术馆里哪幅画最能代表中国人心里的那点亲情味儿、那点劳动劲儿、那点朴实又忠厚的精气神儿?那还真得是——罗中立的《父亲》。 1980年夏天,重庆的天热得连知了都张不开嘴。 黄桷坪一间仅十平米的阁楼里,一位32岁的大三学生,光着膀子、顶着大汗,正一笔一画地刻画一张脸。 画布太大,阁楼太小,他把画架斜着支,刮不动颜料,就从家里拿来菜刀。 他用干馒头渣和颜料搅一起糊画布底,刮下来同学用剩的颜料凑材料。暴雨来了,他半夜被淋醒,一群人抱着被子缩在阁楼口排队避雨…… 就是在这种又闷又热又简陋的环境下,《父亲》一笔一划地“长”出来了。 那张脸,像是你我都熟悉的父亲。 2米多高的大画布上,一个农民的脸占据了整整画面。 这脸,是守粪老人那种坚持、是大巴山房东邓开选的憨厚、是老人脸上皱纹的厚度、也是千千万万中国农民脸上的劳作年轮。 他头上的布条原本是烟卷,被专家建议换成圆珠笔,说更有新时代气质。 这不是抽象的象征,是最普通的一张脸。 但就是它,成了那个时代最不普通的象征。它让人第一次在美术展里,看到了自己家的父亲,也让一幅画成了亿万人心中的“照片”。 一夜之间,这幅画被大家知晓。 《父亲》先是在四川青年美展拿了奖,接着被选送北京参加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 1980年12月20日,《人民日报》在第五版单独刊出这幅画,全国轰动。 它所展现出的人性的美,震撼着每一个人的心。看到这幅画的人都会被感动。 之后,它在美展上以800多票的压倒性票数斩获金奖,把第二名远远甩开。 第二年,《人民日报》继续发文报道,《父亲》一举成名,成了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文艺界的一个符号。 1982年罗中立毕业后留校任教,很快被推荐出国深造,成了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公派留学生。 到了比利时,面对那些油画名作和开放氛围,他不迷路。 在学习之外,如何找到自己的绘画语言,是他一直思考的。 回国之后,他便一头扎到民间,回到自己的文化耕地。 他在大巴山里住过、真实的感受过农民的生活,他明白:艺术不能浮在表面,要沉到土地里头,才能扎根。 从画画的人到育人的人,从《父亲》到“大巴山宇宙” 后来,他当了四川美术学院的院长,一干就是17年。 还建了闻名全国的虎溪校区、发起了罗中立奖学金,上百万奖金全捐出来培养学生。 他笔下的农民,也越来越有生命力。 他画《春蚕》《金秋》,画大巴山男女日常生活,画他们恋爱、洗澡、打雷躲雨——画的都是真生活里的美,而不是舞台上的假唱。 他说:“大巴山是我永远画不完的题材。” 因为那是他的精神母亲,是他心里永远的根。 2021年,《父亲》被正式评为中国美术馆十大镇馆之宝,和李可染、齐白石、吴冠中并列。 这幅画,不仅是中国美术馆的镇馆之宝,更是亿万中国人记忆里的“父亲”形象。 在今天这个图像泛滥、影像疯狂的时代,还有多少人能静下心来,看一张画、记一张脸? 《父亲》用几十年告诉我们:真正的经典,不怕时间久远,不怕潮流更替,因为它讲的是人心,是情感,是命运,是每个人都能共情的共鸣点。 它不是那个时代的终点,而是新的起点。 就像邓开选对罗中立说的那句——“每个人都要守好自己的本分,我是农民,本分就是种地,你是画画的,本分就是画画。” 如今这幅画安静地挂在中国美术馆里,但它真正悬挂的,是一个时代的记忆,是一群人的情感,也是一个民族对土地、对父亲、对生活最朴素也最深沉的敬意。 参考信源:
1980年,大三学生罗中立画了一幅油画《父亲》,轰动了整个画坛。不久之后,这幅画
薄荷猫少女
2025-08-02 00:41:28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