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应该公开警告任何国家,谁胆敢攻击中国大陆本土目标,无论从哪里发动攻击,中国在摧毁攻击源的同时,都将攻击对方国家的本土目标!这次中国绝不含糊! 中国火箭军的威慑能力已形成“三位一体”的立体打击网络。根据人民网军事2016年的披露,东风-21D和东风-26B导弹的射程分别覆盖1500公里和4000公里,不仅能精准击沉移动中的航母,还能对关岛、迪戈加西亚等美军核心基地构成实质性威胁。 中国的核威慑力量已从“最低限度有效”向“有限但可靠”升级,东风-41洲际导弹14000公里的射程可覆盖全球任意角落,分导式多弹头技术使其突防能力大幅提升。 这种“以战止战”的能力,在7月中俄“海上联合-2025”演习中得到充分展示:两国海军在日本海演练协同反导,红旗-9B防空系统成功拦截模拟弹道导弹目标,证明中国已具备区域反制的实战能力。 这种“不对称反制”策略同样适用于军事领域:若某国胆敢攻击中国本土,中国无需直接打击其首都,只需摧毁其关键基础设施,就能在经济和科技层面造成毁灭性打击。这种“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的策略,既避免了全面战争的风险,又能让对手承受难以承受的代价。 有人担心公开警告会加剧军备竞赛,但历史经验表明,清晰的威慑反而能降低误判风险。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期间,美苏通过“热线”机制明确核红线,最终避免了全球毁灭。 中国完全可以借鉴这一模式,在国防白皮书中明确“攻击本土必遭对等反击”的原则,同时通过外交渠道向潜在对手传递清晰信号。 今年3月中国在南海进行的实战化演训中,特意邀请东盟国家观察员观摩东风-26导弹试射,这种“威慑与透明并重”的策略,既展示了决心,也为对话留下空间。 中国的威慑政策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区域合作紧密结合。2025年4月启动的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通过建立半导体原材料储备库和新能源供应链联盟,形成对美国“印太战略”的有效对冲。 这种刚柔并济的战略,既延续了孙子兵法“上兵伐谋”的智慧,也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要求。 当东风导弹的呼啸声与“一带一路”的驼铃声交织回响,当稀土禁令的威慑力与亚投行的投资协议相互呼应,中国正在用行动证明:真正的大国崛起,既要具备守护和平的实力,也要拥有捍卫尊严的勇气。
中美军事碰撞已成定局!美国试图用芯片封锁、技术断供卡住中国脖子,却意外触发“军备
【1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