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朝阳区有三十万仁波切,大妈不才,也认识几个,不过是汉地僧人了,毕竟我供

西门大妈啊 2025-08-01 11:25:15

众所周知,朝阳区有三十万仁波切,大妈不才,也认识几个,不过是汉地僧人了,毕竟我供养不起。一开始吧我也觉得都是扯淡,但是有一个僧人跟我说了一句话,虽然还不至于让我信佛,但是确实让我觉得这个人也有点东西~

他说的是:历史上的三武一宗灭佛,其实于国是好事,于法也未必是坏事。

站在出家人的立场,说灭佛未必是坏事,这就引起了我的很大兴趣。加上我之前只是笼统的知道这几位皇帝灭佛,后来几个人下场都不算很好,但具体细节就比较模糊了,所以我又返回去看了一遍这四次灭佛事件。应该说,虽然也有区别,但是怎么看都有一种:

“此时此刻恰如彼时彼刻”的感觉~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所谓的“灭佛”,或者说打击佛教,是这几次中最暴烈的一次,基本上就是上来一顿杀。但是这并不是他突然决定的,而是有一个发展过程。而且出乎很多人意料的是,整个拓跋家族,几乎都是佛教徒,有的还极其虔诚,拓跋焘本人也不例外。他即位初期,延续了道武皇帝和明元皇帝的政策,尊佛礼佛,利用佛教来稳定社会。他还多次邀请佛教高僧谈论佛法,还“兴诸佛像,行于广衢,亲御门楼,临观散花,以致礼敬”。那么是什么让一个佛教徒走上了灭佛的道路?

直接的原因是,拓跋焘远征凉州的时候,将三万多户凉州居民迁到了京师平城。因为凉州的居民世代信奉佛教,到了京城之后,整个京城佛教大兴,越来越多的人出家当僧尼,这就导致征兵出现了问题。于是拓跋焘下令,50岁以下的僧人全部还俗,想不当兵?想得美!你们出家是为了不服兵役,以为这能蒙到我?

这一次对佛教的打击,离不开拓跋焘信任的道士寇谦之及权臣崔浩的影响。他们信奉道教,认为佛教是“西域虚诞”,应当打击,复兴本土宗教道教。他们认为认为僧侣“妖言惑众”,不利于统治和意识形态建设,于是拓跋焘下诏:

“愚民无识,信伪惑妖,私养师巫,挟藏谶记。沙门之徒,假西域虚诞,坐致妖孽,非所以一齐政化,布淳德于天下也。自王公已下至于庶人,有私养沙门者,限今年二月十五日,过期不出,沙门身死,容止者诛一门。”

也就是不允许任何人供养或者容留僧人,从王公贵族至平民百姓概莫能外。所有私养的僧人必须马上交出,逾期不交者“诛一门”,僧人本人也会被处死,毕竟僧人没有一门可以诛...

但是当时连太子拓跋晃都是佛教徒,疯狂在暗中帮助各路高僧逃跑,所以各种限制佛教的政策效果约等于零。

两年后,北魏爆发盖吴起义,拓跋焘决定亲征,崔浩也随行。到达长安的时候,他发现一个佛寺的僧人在种麦子,为皇家饲养马匹,于是他顺路去看马匹。随行官员进入僧人的住所后,发现了弓箭,立刻上报皇帝。

拓跋焘暴怒说:“这不是僧人该用的东西,你们一定和盖吴叛军有勾结!意图害人!”于是一怒之下,把全寺僧人诛杀,并清查寺院所有财产。

清查财产的过程中又发现了问题,兵丁们查出了州郡长官和富人在此寄存了数以万计的珍贵物品。这是因为当时寺庙的财产和收入都是免税的,别人把财物和收入通过各种办法放到这儿,就可以逃税了。

此外,官员们还在寺庙发现了一个密室,是僧人们和“贵室女”淫乱的地方...

至于寺庙中搜出酿酒的器具这点事都不算啥了~~

哎怎么有点眼熟啊?

在崔浩的煽风点火下,太武帝做出了一个违背祖宗的决定:

物理灭佛

史书记载:

“诏诛长安沙门,焚破佛像,敕留台下四方,令一依长安行事”

也就是直接把人和佛像都物理消灭了~~

太子拓跋晃“素敬佛道”,一直反对父亲灭佛,劝他不要他滥杀僧人,如果要灭佛,不如直接把寺庙关闭,后面自然就消亡了。拓跋焘一眼看穿他想干啥,根本不答应,下了一篇洋洋洒洒的诏书骂了佛教一顿,说他们不事生产,不生产人也不生产GDP,还不遵守法令,都是大奸之人,然后规定:

“自今以后,敢有事胡神及造形像泥人、铜人者,门诛。”

“有司宣告征镇诸军、刺史,诸有佛图形像及胡经,尽皆击破焚烧,沙门无少长悉坑之”

拓跋焘对此很得意,在诏书中写道“有非常之人,然后能行非常之事”。拓跋晃虽然没办法改变父亲的旨意,但是拖延了诏书下发的时间,然后让寺院把僧人和佛像书籍都藏起来,所以受害者并不算特别多,只是佛寺都被毁灭了。

从表面上看,这似乎是拓跋焘在崔浩等人的挑拨下的冲动之举,但实际上是因为当时佛教势力过大,僧尼人数过多,许多人借此逃税逃兵役,对皇权形成了严重威胁。拓跋焘又是个雄才大略南征北战的,佛教跟他抢钱抢人口,你说他能爽吗?

当然了,拓跋焘是鲜卑人,手段是稍微暴躁了点,但是在太子拓跋晃的保护下,其实被杀的高僧并不多,佛教种子也保护下来了。其实这一切拓跋焘大概率是心里有数的,但是他也不是真的想杀僧人,只是要打击佛教势力,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佛教徒喜欢说,拓跋焘杀僧人,所以不得好死。这倒是事实,他是被宦官杀死的,因为太子拓跋晃在老爹之前去世了,最后经过一阵大乱斗,拓跋焘的孙子,也就是那位保护僧人的拓跋晃的儿子即位,史称文成帝。文成帝受父亲影响,对佛教极其虔诚,即位后立即复佛,开凿云冈石窟,佛教迅速复兴,到后来几乎成了北魏国教。等到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佛教到达全盛时期,僧尼增加到二百万,“寺夺民居,三分且一”。

拓跋焘:老子灭了个寂寞...

当然了,这么说也不全对,因为后来又来了几次灭霸....把佛教从势力庞大呼风唤雨打成了清新寡欲小透明。佛教在一次又一次被灭过程中,也逐渐适应了中原这种彪悍的节奏,加速了本土化进程,把佛教思想和儒家的忠孝、忠君联系起来,禅宗甚至主张僧人为父母守丧三年,废弃与孝道冲突的印度戒律,并发展出超度“七世父母”的仪轨。

在经济上,佛寺也逐渐放弃了完全依赖田产租赁和信徒布施的模式,转向“农禅并重”。僧众集体耕作和从事手工业(如制茶、纺织)成为修行内容,减少对世俗经济的依赖。后来历代帝王也都会对僧人颁发度牒,相当于控制僧人编制,这几样措施都让佛教走上了一条世俗权力可控范围内的发展道路。加上佛教和寺院确实承担了许多精神安慰、社会稳定、宣扬教化甚至救济福利的作用,说白了就是有用,所以后来历代地方不管自己信不信,也都不会再去灭佛了。

回到开头,为什么身为佛门弟子的僧人,却支持历史上的灭佛运动呢?因为在他看来,如果没有这几次灭佛,中国的佛教发展可能会完全失控,走向印度那种大家闲的没事不事生产天天辩经的地步。那样的话国都不一定有了,即便有也是印度哪个鸟样,哪里有今天清净研究佛法的好日子?

大家是不是都以为我在讲少林寺刘某的事情?也是也不是。刘某的破事固然可恨,但是如果追究“灭佛”的根源,实际上就是消灭或者限制寺庙这一类的有赋税特权、有敛财能力、甚至在内部搞黄色,但同时有世俗义务特权、逃避劳动和兵役并且容留大量劳动力的机构,更不要说伺机传播反动言论了。

大家想想,这种地方,难道只有寺庙吗?

0 阅读:41
西门大妈啊

西门大妈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