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李运昌和其他300人,被日军7000人重重包围。一妇女说带他们突围,

历史奇幻角 2025-08-01 10:30:02

1943年,李运昌和其他300人,被日军7000人重重包围。一妇女说带他们突围,不料却领着他们来到一座悬崖峭壁前。李司令一看,瞬间惊呆:“这下真没办法了!” 那一天,李运昌以为自己和三百多号弟兄的命,就要交代在冀东兴隆县的五指山了。峭壁直愣愣地插在他们面前,身后是渐渐逼近的枪声和日军的嚎叫。 带路的女人,是地下交通员朱殿昆的媳妇张翠屏,一个挺着九个月大肚子的普通农妇。面对李运昌绝望的眼神,这个被乡亲们称为麻利嫂的女人没有半句废话,只是让战士们把绑腿布解下来,一根根接成长绳。 然后,她把绳子一头咬在嘴里,就那么赤手空拳地朝着光滑的冰壁爬了上去。 她硬是在绝壁上抠出了一条生路。三百多名我军干部战士,就是拽着这条由绑腿布和她的血凝结成的生命绳,逃出了日军的包围圈。 李运昌是河北乐亭人,跟李大钊是同乡。1925年,17岁的他经李大钊推荐,南下广州考入黄埔军校四期,同年入党。那会儿的黄埔,是革命的熔炉,他跟林彪、刘志丹是同期同学。 毕业后,他又进了农民运动讲习所,跟着彭湃搞农运。1927年,蒋搞四一二政变,白色恐怖笼罩全国,年仅19岁的李运昌在普宁组织了数千人的农民暴动,硬生生打响了反抗国民党屠杀的第一枪。 他这辈子,似乎总是在绝境里开路。大革命失败后,他回到家乡冀东,从零开始重建被破坏的党组织。在天津搞地下工作被捕入狱,出来后继续干革命。 1938年,他领导了震惊中外的冀东20万军民抗日大暴动,拉起了一支十万人的抗日联军。 这场暴动,直接打在了日本人的后院,让日军惊呼后院起火,急调华北主力回防,有力地支援了全国的正面战场。但暴动之后的路,却走得异常艰难。 当时配合暴动的第四纵队领导人宋时轮、邓华,对在冀东这块四战之地建立根据地信心不足,主张把队伍西撤到平西根据地。 李运昌是坚决反对的,他认为革命的火种必须留在冀东。但少数服从多数,他只能跟着走。 结果,五万人的队伍在西撤途中,被日军围追堵截,损失惨重,副总司令洪麟阁都牺牲了。李运昌痛心疾首,在路上力排众议,最终说服大家停止西撤,重返冀东。 这一来一回,浩浩荡荡的队伍,回到冀东时只剩下了千把人。他就是带着这仅存的火种,硬是在敌人的心窝里,开辟出了拥有八百万人口的冀热辽抗日根据地。 了解了这些,你才能明白,为什么在五指山下,面对7000日伪军的包围,李运昌敢把三百多人的性命,托付给一个素未谋面的农妇。 因为他这辈子见过的绝境太多了,而每一次能闯过来,靠的不仅仅是军事才能,更是与人民群众那种血肉相连的信任。 突围到黑河边时,已经精疲力竭的麻利嫂突然倒在了冰面上,她要生了。战士们自发围起人墙,李运昌脱下自己的大衣裹住新生儿。孩子生在冰上,就取名冰儿。 这是战争年代军民鱼水情的真实写照,也是李运昌始终坚信的胜利之本。 抗战胜利后,李运昌率部挺进东北,为解放战争的胜利立下赫赫战功。建国后,他历任交通部常务副部长、司法部第一副部长等要职。 无论身在何位,他始终没有忘记当年那位恩人。他找了几十年,从热河省主席找到中顾委委员,从壮年找到了白发苍苍。 直到1988年,他才终于在兴隆县见到了当年的冰儿,一个名叫朱海清的中年汉子。此时,麻利嫂张翠屏已去世六年。 这位英雄的母亲,一生默默无闻,从不提及自己的功劳。她守着丈夫的忠烈,守着我军打下的欠条,宁愿自己吃糠咽菜,也未曾向国家伸过一次手。 李运昌听后,老泪纵横,感慨万千。他知道,我党之所以能从一个又一个绝境中走出来,最终赢得天下,靠的就是千千万万个像麻利嫂这样的人民。 就像李运昌的儿子李志仁在接受采访时说的:“冀东抗战,从头到尾就是两个字坚持。”而这份坚持的背后,是人民无条件的支持。 信息来源:澎湃新闻.名将李运昌之子:抗日艰苦卓绝,父辈一定不会认同神剧 #MCN双量进阶计划#

0 阅读:0
历史奇幻角

历史奇幻角

奇趣角落,发现历史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