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渡江战役时,解放军并非全部使用小木船渡江,而是运用了世界上最先进的交通

风雨飘摇中 2025-08-01 03:52:02

你知道吗?渡江战役时,解放军并非全部使用小木船渡江,而是运用了世界上最先进的交通工具。1949年4月20日,人民解放军发动了渡江战役,士兵们不仅使用了木帆船,还有DUKW-353轮式两栖运输车参与渡江。 1949年春,很多人都以为战事应该告一段落了。 三大战役一结束,东北、华北、华东的大局几乎定了,国民党的精锐主力基本打光了,不少地方甚至开始传起“要和平了”。可在延安和北平之间的一处小村庄里,毛泽东却做了个简单明确的判断:不能停,革命必须进行到底。 敌人已经退到长江以南,企图拿长江做屏障,重新喘口气,构建一个所谓的“南方政权”,甚至有人放出风声,说要“划江而治”,学隋炀帝、宋高宗那一套。 但长江再宽,也挡不住百万大军的意志。 这一仗打不打,不是军事选择,是政治选择,是决断一个新中国轮廓的大事。 于是,有了那句响亮的口号:“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 渡江战役准备得非常早,三大战役期间,中央就已经在安排各大野战军的调动和重组。 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这些在淮海和山东打过硬仗的将领,都被集中到南线。第二、第三野战军迅速整编,部队从河南、江苏、安徽一线向南集结。整个战区像一个正在拉满弓弦的长弓,箭头直指长江对岸。 但部队到了,问题也跟着来了:怎么过江? 这不是一个可以依靠“勇敢”来解决的问题。长江不是一条普通的河,它水急、流宽、风大。 敌人又早早把江北的船都抢走了,要么藏起来,要么烧了个干净。 几百万大军站在江边,如果没有过江工具,一切都是空谈。 这个时候,群众的力量再次显现出来。 部队一发出动员令,沿江老百姓就像接到紧急家信似的,纷纷把家里祖传的船、打渔的船、装货的小帆船全拉出来。 有的村子甚至全村出动,把老屋后的船拖出来洗干净,送到指定的港口。。 问题又来了:那些船,大多都在内河、湖泊、湾里,要运到江边,怎么走? 部队就和老百姓一起想了个办法:掘渠。 意思就是挖水渠,把内河船一只只从小沟里拖出来,连通到江边。这活儿可不是一两个人能干的,最长的一段,整整挖了六十里,全靠人工。 有记载说,整个渡江准备期间,光是“掘渠翻坝”这一项,就动用了两千多万人次。 到了江边,问题还没完。 船工不够,战士上。可是多数战士从来没摸过水,别说划船了,连游泳都不会。怎么办? 部队在巢湖北部一带建了简易的“水训基地”。 最特别的,还不是这些土法子,而是一批看起来“未来感”十足的东西。 那就是美军的DUKW-353,两栖轮式军车。 说它是车吧,它能下水;说它是船吧,它在岸上跑得飞快。 当时大家给它起了个外号,叫“鸭子车”。 这些车怎么来的?主要是缴获的。国民党军当年接受了大量美援,尤其是在淮海战役和山东战役之后,解放军缴获了一批装备,其中就包括这批两栖运输车。 这些车不是很多,但性能出奇地好。 它能带兵、运弹药,还能在江面上顶着风浪往前蹿,一旦上岸,不用调整就能开上公路。 DUKW主要被部署在中突击集团一带。 指挥部专门挑了一批技术兵,夜间先渡,作为先头部队突击。 这种车结实得很,敌人普通的机枪根本打不穿,登陆的时候成了“打头阵”的狠角色。 不过也别神化这批装备,它的使用有个天然限制:水面浪大、江道复杂,船比它更灵活。 DUKW更多是用于关键时刻的快速运输和物资支援,真正大规模渡江,还是得靠那两万多艘木船和上万名船工。 战役的发起时间是1949年4月20日晚上八点,地点在安徽裕溪口至枞阳一线。 夜幕刚刚落下,江面漆黑,船队开始缓缓出发。 敌军早就守在对岸,不时打探军情,一旦发现异常,就会扔照明弹。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解放军还是悄无声息地渡了江。 到了21日凌晨,第一批战士已经登陆成功。 到早上,火力铺开,整个前线像炸开了锅。 第二、第三野战军分三路强渡,长达五百公里的战线一齐发起攻势。敌人布防了三个月的长江防线,一夜之间全线崩溃。 就在这当口,还出了件插曲。英国海军的一艘军舰“紫石英号”强行驶入长江,说是“执行国际公海任务”,实际就是探探口风,顺便威慑一下。 结果被解放军果断开火,炮弹一顿猛打,把这艘军舰逼得搁浅。 英国人大怒,说要抗议。 新政权这边倒也不含糊,周恩来当即发声明:长江是中国的内河,外国军舰无权进入。 这话一说出去,海内外震动。傅鹰,那位著名的化学家,当时人在美国,看到新闻以为新中国要软了,怕又是一纸道歉。但第二天一看报纸,发现我们不但没道歉,还顶了回去。 他当时的原话是,“我这才相信,这是真革命。” 从那一刻起,不只是军事胜利,更是心理上的一次突围。 人民的军队,不再是山沟里的队伍,而是能守住国家边界、敢于对强权说不的正规军。 随着前线推进,南京很快就被攻克了。 之后不到两个月时间,上海、杭州、武汉、南昌、九江纷纷解放。 整个华东、华中局势迅速明朗。

0 阅读:90
风雨飘摇中

风雨飘摇中

接纳所有的可能性,让生活充满未知与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