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我骑车过大同御河,当时还觉得是不是修的太宽了,有些浪费呀。结果7月25日,内蒙洪峰过境大同,我才知道什么叫“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什么是高瞻远瞩,什么叫百年工程。 这几天,上游的内蒙呼和浩特、丰镇遭了水灾,下游的河北易县等地也遭了水灾,只有中间的大同安然无恙。此刻耿公的名字又上升了。 说实话,看到大同安然无恙的时候,我的心情复杂。那段时间,网络上到处都是洪水的新闻,很多地方的城市道路被淹,房屋被冲毁,整个社区陷入瘫痪。而大同,居然一片平静。 这不仅让我重新审视了那条我曾经觉得浪费的御河,也让我深刻感受到一项看似简单的工程背后,竟能影响整个城市甚至更广的区域。 对比其他地方的灾难,大同的“免疫”让人感到震惊。很多人都会问,为什么其他地方的防洪系统没能有效抵御洪水,而大同却能够做到零伤亡? 这其中的关键,正是在于耿公当初提出的“百年工程”。这不是一个短期能看到效果的项目,而是一个着眼未来的巨大投资。 就像我骑车时那种无意识的“浪费”想法一样,当时并没人能预见到大同未来会面临洪水的压力,但当灾难来临时,这项“浪费”的工程却成为了大同的保护伞。 这不禁让我反思,现在社会上许多公共设施和基础建设,总是以短期效益为主导。很多时候,政府和相关部门为了节省成本,往往忽视了长远的规划。 这种急功近利的思维,往往导致了未来不可预见的灾难。我们看到过许多城市因为疏于规划、忽视环境保护而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而这一切,其实完全可以避免。耿公当年的眼光,真的是高瞻远瞩,为未来的每一位市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不过,也有人可能会质疑,是否每个地方的政府都能像大同一样进行这样的大规模投资呢?毕竟,投入如此大的资金和资源,背后不仅仅是前瞻性的问题,还有政府决策者的责任和勇气。 毕竟,不是每个地方的领导都能在短期内看到“浪费”的地方而敢于坚持下去。尤其在当前经济压力下,许多城市往往宁愿选择先用最便宜、最直接的解决方案,忽略了长远的效果和可持续性。耿公在这方面的决策,显然是超越了当时的时代局限,能看到未来的风险和机遇。 我也不禁在想,如果当初大同的这项建设被当作“浪费”的声音所淹没,今天的结果可能会截然不同。 或许洪水来袭时,大同也会遭遇和其他城市一样的灾难。而现在,每当我们说起这项工程时,大家都会赞叹它的眼光和远见。可这背后,是一个无数人无声奉献的过程。 所以,当我们再看到某些公共工程时,或许应该抛开眼前的利益,考虑它们为未来带来的可能影响。 短期的节约可能让我们面临长期的灾难,而真正有远见的工程,往往是在危机发生前就预见到并提前应对了风险。 大同的成功给我们上了重要的一课,提醒我们珍惜那些看似“浪费”的决策,因为它们可能就是我们安然度过灾难的关键。
7月20日我骑车过大同御河,当时还觉得是不是修的太宽了,有些浪费呀。结果7月25
全球观察视角
2025-07-31 22:38:12
0
阅读: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