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9年,67岁的美国总统华盛顿奄奄一息的被两位医生死死按在手术台,他们用刀接

粉色大猫聊热点 2025-07-31 22:07:44

1799年,67岁的美国总统华盛顿奄奄一息的被两位医生死死按在手术台,他们用刀接连4次割开他的喉咙放出几盆鲜血,而一旁的医生却表示放的还不够…… 1799年12月12日,华盛顿如往常一样,骑着马在弗农山庄的农场巡查。寒风刺骨,大雪扑面,他裹着厚重的羊毛大衣,依旧坚持查看每一片田地。 回到家时,他的嗓子已经隐隐作痛,声音沙哑得几乎说不出话。玛莎劝他休息,可他摆摆手,笑着说:“不过是小风寒,熬一熬就过去了。”谁也没想到,这句轻描淡写的话,竟成了他生命最后的乐观。 第二天,病情急转直下。华盛顿的喉咙像被火烧一样疼,呼吸变得急促,甚至连吞咽都困难。他的脸色灰白,颈部的静脉鼓胀得吓人,手指尖冰冷得没有一丝血色。 玛莎慌了,赶紧请来主治医生詹姆斯·克雷克。这位陆军首席外科医一进门,二话不说,掏出一把黄铜放血刀,语气坚定:“必须放血,排出体内的‘坏血’,才能救命!” 玛莎虽心有疑虑,但在那时的医疗环境下,谁敢质疑医生的权威?她只能眼睁睁看着丈夫的血液,一盆接一盆地流出。 上午10点,第一次放血开始。医生用刀划开华盛顿的颈静脉,500毫升鲜红的血淌进陶瓷盆,空气中弥漫着浓重的腥味。 放血后,华盛顿短暂清醒了一下,甚至能坐起来喝几口水。玛莎的脸上露出了一丝希望的光。 可好景不长,下午1点,第二次放血又来了,这次直接抽了1000毫升,华盛顿的脸色更加苍白,身体开始痉挛。 到了晚上7点,第三次放血再次进行,足背动脉被刺穿,又是1000毫升血液流出。他的眼神逐渐涣散,连呼吸都变得微弱。 现代医学告诉我们,成年人急性失血超过总血量的40%就可能致命,而华盛顿在12小时内失血高达60%,几乎是将生命直接抽干! 更令人痛心的是,当时的医生完全不知细菌感染的风险,使用的放血刀和缝合线都没有消毒,创口处理粗糙至极。 另一位医生古斯塔夫斯·布朗曾提议进行气管切开术,或许能缓解华盛顿的呼吸困难,但被克雷克一口否决:“放血才是正道!”就这样,一次次“救命”的操作,实际上是将华盛顿一步步推向死亡深渊。 你可能会问,为什么医生会如此执着于放血?答案藏在当时的医疗背景里。18世纪末,医学界还被古希腊的“体液学说”统治着,人们相信疾病是体内“坏血”淤积导致的,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放血排出毒素。 这种理论源于2000年前的盖伦学说,在华盛顿时代被奉为圭臬。别说普通人,连拿破仑在1821年临终前,也被放血7次,最终死于类似的“治疗”。 当时,细菌理论尚未提出,听诊器还没发明,医生甚至无法准确判断病因,只能凭借经验和直觉行事。 更令人唏嘘的是,放血在当时不仅是医疗手段,更是一种社会象征。医生们将放血刀视为“生命之钥”,甚至有专门的血蛭养殖业,年消耗量高达1亿条。 华盛顿作为美国开国总统,接受的“顶级治疗”,恰恰是那个时代最致命的误区。他的死,不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医疗史上一道沉重的教训。 深夜,弗农山庄的主卧室里,华盛顿的呼吸越来越微弱。玛莎坐在床尾,泪水早已流干,她在日记中写道:“他的每一声喘息,都像钝刀割在我心上。” 护理员伊丽莎白一次次更换染血的床单,血迹甚至渗进了橡木地板,至今在弗农山庄仍留有“血渍标记区”。 华盛顿用最后的手势,三指按压喉部,似乎在诉说无法言喻的痛苦。临终前,他对医生低语:“我死得艰难,但不怕赴死。”这句话,透着无尽的坚韧与无奈。 12月14日深夜,华盛顿永远闭上了眼睛。玛莎守着他的遗体,久久不愿离开。几天后,他被安葬在弗农山庄,棺材用铅衬桃花心木制成,试图保存遗体,却因延误下葬导致遗体肿胀。 华盛顿的死,距今已过去两百多年,但他的故事依然刺痛人心。他是美国开国元勋,是无数人仰望的英雄,却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承受了无谓的折磨。 这不仅是一个人的悲剧,更是医疗史的转折点。正是因为类似的惨痛教训,现代医学才逐渐摒弃了放血疗法,走向科学与理性。 主要信源:(澎湃新闻2021.01.14——《医疗史:令华盛顿和拿破仑致死的“英雄疗法”》)

0 阅读:143

猜你喜欢

粉色大猫聊热点

粉色大猫聊热点

粉色大猫聊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