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财长贝森特在记者会上宣称,美国与日欧达成的贸易协议让美方以 “强势地位” 进入中美会谈,中方应 “感到相当意外”。这番言论迅速引发中国网友群嘲,社交媒体上 “你哪来的幻觉”“优势在我?先照照镜子吧” 等评论刷屏。事实究竟如何?不妨从协议本身的含金量说起。 日欧协议的 “水分” 有多大? 根据环球网和大公网的报道,美国与日欧的协议核心条款是将关税统一降至 15%,同时要求日本投资 5500 亿美元、欧盟投资 6000 亿美元并购买 7500 亿美元美国能源。但这些承诺存在致命漏洞:日本政府已明确表示,5500 亿美元是 “企业自愿投资目标”,并非政府强制指标;欧盟的 6000 亿美元同样依赖私营企业决策,欧洲对外关系委员会直言这是 “相当不平衡的投降协议”。德国基尔世界经济研究所测算,15% 的关税可能导致欧盟 GDP 下降 0.1%,德国降幅达 0.33%。更讽刺的是,协议墨迹未干,欧盟内部就炸开了锅 —— 法国总理贝鲁痛批这是 “工业、能源和军事领域的投降书”,欧洲议会国际贸易委员会主席朗格指责协议 “牺牲欧洲就业”。 中国网友为何集体 “开怼”? 协议的实际效果与美方宣传形成鲜明对比。日本媒体披露,美国要求日本将投资收益的 90% 上缴,这种 “新经济殖民主义” 操作让网友直呼 “比高利贷还狠”。欧盟方面,德国《商报》指出,15% 的关税仍远高于欧洲对美平均 1.35% 的税率,德国汽车出口成本将增加数十亿欧元。更关键的是,这些协议并未改变中美经贸格局:中国仍是欧盟最大贸易伙伴,2024 年中欧贸易额达 8200 亿欧元,远超美欧协议中的 7500 亿美元能源采购额。网友用 “皇帝的新装” 形容美方的自我陶醉,有评论一针见血:“美国以为拉拢了日欧,实则是在给中国‘送助攻’—— 日欧被迫增加对华出口以弥补对美损失。” 中美会谈:优势究竟在谁? 斯德哥尔摩会谈的结果揭晓了答案。根据国际在线的报道,双方同意将关税暂停措施再延长 90 天,但中方明确拒绝在稀土、技术出口等核心议题上让步。商务部发言人李成钢强调,“磋商必须在平等协商基础上进行”,外交部更直接回应贝森特的威胁:“关税战没有赢家,中方将坚定维护主权”。反观美方,其所谓 “强势地位” 在会谈中处处碰壁 —— 贝森特不得不承认,中方对协议规模 “毫无意外”,反而要求美方先取消对华 3700 亿美元关税。这种反差印证了网友的调侃:“美国以为拿日欧当筹码,结果发现筹码全是泡沫。” 美国的 “幻觉” 从何而来? 上世纪 80 年代的广场协议或许能提供线索。当时美国迫使日本签署协议,导致日元大幅升值,日本经济陷入长期停滞。但今时不同往日:中国拥有全球最完整产业链,2024 年对美贸易顺差仍达 3200 亿美元,外汇储备稳居世界第一。更重要的是,中国已与 145 个国家签署自贸协定,RCEP 框架下的区域合作让美国的 “小圈子” 难以奏效。正如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会副会长霍建国所言,美国试图用 “新广场协议” 套路中国,却忽视了一个根本事实:“21 世纪的全球经济,早已不是单极霸权的天下。” 从斯德哥尔摩到华盛顿,这场经贸博弈的本质是两种理念的碰撞 —— 美国迷信 “实力地位”,中国坚持 “合作共赢”。当贝森特在记者会上重复 “优势在我” 时,中国网友的群嘲早已给出答案:真正的优势,不在于虚张声势的协议数字,而在于脚踏实地的发展韧性。正如网友在微博上的热评:“吓唬中国?先把日欧的‘空头支票’兑现了再说吧。”
/美财长贝森特在记者会上宣称,美国与日欧达成的贸易协议让美方以“强势地位”进
琉璃映月痕
2025-07-31 21:28:28
0
阅读: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