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在中共的不断努力下,原本被以“危害民国”的“叛国罪”被判处八年有期徒刑的陈独秀出狱了,此时,距离他入狱已经过去了5年时间。
陈独秀出生在1879年的安徽安庆一个官僚家庭,早年丧父,由祖父和兄长养大。他从小读四书五经,17岁考中秀才,但次年在南京乡试落榜。这让他开始质疑传统教育,转而求新知。1897年进入杭州求是书院,学法语和造船。1901年自费去日本,进东京弘文学院师范科,接触西方思想。1902年回国,在安庆办青年励志社,宣传反清。1903年又去日本,进东京成城学校陆军科,结识张继、邹容。因剪掉同学辫子事件被驱逐回国。这些经历让他从传统文人转向革命者,奠定了他后来的思想基础。 1907年陈独秀重返日本,先在东京正则英语学校,后转早稻田大学,专攻西欧文化,但没毕业就于1909年回国。1915年他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次年改《新青年》,当主编,刊登《敬告青年》等文章,推动思想变革。1917年蔡元培聘他为北大文科学长。他推动北大改革,邀钱玄同、刘半农、胡适、鲁迅加入编辑部,新文化运动由此扩展全国。1918年毛泽东在北大图书馆工作,通过李大钊引荐与他会面,两人谈北大改革。这段时期,他的影响力达到顶峰,成为新思潮的领军人物。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陈独秀参与领导,6月在北京新世界游艺场散发《北京市民宣言》,被捕关押三个月,9月保释。1920年他与李大钊在天津途中约定建党。8月在上海成立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他当选书记,继续领导到五大。1927年大革命失败,他因判断失误承担责任,离开领导岗位。1929年因中东路事件被开除党籍。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发表文章批评蒋介石不抵抗政策。这些举动让他树敌国民党,最终在1932年10月15日晚在上海家中被捕。 陈独秀被捕后移交南京政府,1933年4月在江宁地方法院审判,以“以文字为叛国之宣传”罪判13年徒刑,关押南京老虎桥第一监狱。狱中他利用国民党优待,阅读古今书籍,研究古代语言文字、孔子、道家学说,完成不少学术论著。胃溃疡反复发作,但他坚持写作。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国民党为团结力量,社会名流如胡适、傅斯年联名要求释放。中共也推动国共合作,强调抗日大局。8月23日他提前获释,国民党称他“爱国情殷,深自悔悟”,但这其实是给自己台阶下,因为原罪名是“危害民国”。 出狱后陈独秀在报纸上声明:“我不代表任何人,我已不隶属于任何党派。”他支持国共合作抗战,但对托派问题不明确答复,拒绝中共恢复党籍的条件,即公开承认加入托派错误。叶剑英、董必武先后劝说,他坚持立场,不肯书面检讨。王明从苏联返回,指责他接受日方资助,他恼怒否认,举家迁往四川江津,断绝与中共联系。蒋介石派人游说他加入国民党或组织“新共党”,他拒绝。 在江津陈独秀隐居乡村,以教书维生,房屋简陋,靠稿费度日。生活来源主要是卖文和朋友资助,如胡适寄钱,但他拒绝国民党援助,说他们比他“穷”。周恩来托人探访重庆医院,递上银元,他婉拒,不愿接受施舍。贫病交加,胃病恶化,加上物价飞涨,日子过得紧巴巴。他继续关注时局,坚持共产主义理念,但反思苏联和中国运动中缺乏民主的问题。抗战时期他写文章宣传抗日,保持独立立场。 1942年5月12日陈独秀误饮发霉蚕豆花茶中毒,腹泻严重,本已瘦弱的身体更加虚弱。5月27日晚9时40分,他在江津鹤山坪石墙院逝世,享年63岁。葬礼冷清,当地士绅帮忙安葬。1947年迁葬安庆。毛泽东在七大肯定他在新文化运动和建党贡献,后考察安徽时指示照顾后代。邓小平也批示保护陈独秀墓作为历史文物。这些举动显示,尽管有分歧,他的历史作用没被完全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