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没有让步,美国对欧洲开出来的条件,复制到我们身上失败了!经过两天的谈判,中美第三轮经贸谈判基本结束,而中美达成的共识是美中贸易谈判协议再延长90天。在谈判之后,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表示,特朗普将是是否延长停战协议的最终决策者。 之前美国跟欧洲谈贸易,动不动就威胁加征关税,逼着欧洲开放市场、增加采购,甚至要求欧洲在新能源、农业这些领域让步。比如美国让欧洲承诺投资几千亿美元买美国能源,还要求欧洲车企接受更高的碳排放标准,本质上就是 “你不答应我条件,我就卡死你的产业链”。 欧洲因为经济结构更依赖美国市场,加上军事上有求于人,最后往往不得不捏着鼻子签协议。但这套玩法到了中国这儿,完全失灵了。 这次谈判里,美国一开始就摆出 “老配方”:要求中国大幅增加农产品进口,开放金融市场,还想把半导体出口限制和稀土问题捆绑起来谈。可中国这边根本不吃这一套。就拿稀土来说,美国军工和高科技产业离不开中国稀土,尤其是制造芯片、导弹的关键材料。 中国这次直接亮明态度:民用稀土可以谈,但军用稀土绝对卡住不放,出口全程可追溯。这招让美国傻眼了 —— 你不是想卡我芯片吗?我就卡你军工的 “命门”。结果美国只能同意重新评估对华半导体设备出口限制,恢复乙烷、喷气发动机材料的供应,作为交换条件。 更有意思的是中方的 “策略性暂停”。谈判前,中国突然宣布暂停对杜邦中国公司的反垄断调查。杜邦可是美国化工巨头,光刻胶、芳纶纤维这些材料是造芯片和战斗机的关键。中国市场占杜邦全球营收的 19%,之前启动反垄断调查其实是对美国加征关税的反制。现在暂停调查,表面上是示好,实际上是告诉美国:台阶我给你了,但你要是继续胡搅蛮缠,调查随时能重启。这种 “以退为进” 的打法,让美国既尝到甜头又不敢轻举妄动。 还有稀土这张牌,中国打得特别漂亮。美国想让中国多出口稀土,但中国直接划出红线:民用可以,军用免谈。而且出口的稀土必须用在指定领域,从开采到终端产品全程追踪。这一招直接戳中美国痛点 —— 他们的 F-35 战斗机、导弹制导系统都依赖中国稀土。要是真断供,美国军工产能至少得趴窝一半。所以美国只能乖乖同意恢复部分高科技材料供应,换取稀土的稳定进口。这种 “非对称博弈” 让美国明白,在中国这儿,光靠关税大棒没用,得真刀真枪地对等交换。 另外,中国在谈判中始终咬住 “平等” 二字。美国想把贸易问题和地缘政治挂钩,比如拿中国买俄罗斯、伊朗石油说事,中方直接顶回去:贸易谈判就谈贸易,别扯别的。 这跟欧洲形成鲜明对比 —— 欧洲在美国压力下,经常被迫在贸易协议里加入政治条款,比如限制与俄罗斯的能源合作。但中国不一样,外交部早就放话:反对任何非法单边制裁和长臂管辖。这种硬气的态度,让美国那些 “附带条件” 根本塞不进谈判桌。 最关键的是,中国手里的筹码比欧洲多得多。欧洲市场规模有限,产业链对美国依赖度高,而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拥有完整的工业体系和 14 亿人口的市场。美国企业在中国每年能赚几千亿美元,要是真撕破脸,美国农业州的大豆、中西部的能源企业都得跟着遭殃。就像这次谈判,美国同意恢复部分材料供应,背后是波音、英特尔这些大公司的游说 —— 他们可不想失去中国这个 “现金奶牛”。 其实,美国这次策略失败,根子在于低估了中国的 “反制工具箱”。欧洲可能只能靠妥协换和平,中国却能玩出 “关税对冲 + 规则博弈 + 资源控制” 的组合拳。比如美国对中国加征关税,中国就对大豆、玉米等美国农产品精准打击,直接影响共和党票仓;美国搞技术封锁,中国就加速国产替代,同时用稀土卡住美国脖子;美国想拉盟友围堵,中国就通过 “一带一路” 扩大朋友圈,2025 年对共建国家出口占比都涨到 28% 了。这种立体防御让美国发现,原来的 “极限施压” 在中国这儿变成了 “搬起石头砸自己脚”。 现在协议延长了 90 天,但谁都知道这只是中场休息。美国国内政治因素复杂,特朗普的最终决定可能随时变卦。不过有一点很清楚:中国这次用实际行动证明,在国际贸易谈判中,靠吓唬人、搞单边主义行不通!
中国要有最坏的打算。中国与美国的关税谈判,最好的结果是零关税或互征10%的基本
【40评论】【2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