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洋媚外的结果?二十多年前,央视大楼由荷兰建筑大师设计并建造,没想却被老百姓戏称为“大裤衩”。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更多优质的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2002年,央视决定造个“像样的”新总部大楼,目标是向世界展示中国的国家形象。预算多少?——50亿。那时候房价也就几千块一平米,这个预算在当年算是天价。但你以为我们要走“中国风”,搞点唐宋气息、飞檐斗拱吗?不,我们请来了荷兰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库哈斯,让他放飞想象。 于是,这位荷兰设计师提交了一个颠覆所有人认知的设计:一个长得像“大裤衩”的封闭式环状建筑——中间悬空,两边对称,四条“裤腿”连成一个圈。中国传统建筑讲究端庄稳重,人家直接来了个“空中劈叉”,气势是有了,可造起来是真难。 设计图一出,国内一帮工程师都傻眼了:这玩意儿咋施工?尤其是中间那个悬挑的部分,跨度太大了,光那个“跨空”部分重达1.8万吨,顶着个“大铁环”,抗震怎么办?支撑怎么做?没人干过。 最后没办法,只能找来德国专家一起修修改改,重点攻克了结构稳定和抗震能力问题。光建设就折腾了八年,期间一度停工、推迟、改设计,几乎成了“烧钱机器”。从技术上来说,这算是中国建筑史上一次硬啃下来的“超级工程”,但背后的代价并不小。 央视大楼一建成,媒体和网友瞬间炸锅——大家统一口径给它取了个亲切的外号:“大裤衩”。你说这个名儿土吧,确实挺接地气;你说难听吧,它还真形象。有人觉得这种设计够特别,记忆点强;也有人直摇头,说这不就是“国际丢人”嘛,一个国家媒体的总部,怎么搞得像个奇装异服的雕塑? 更离谱的是,有本建筑设计的书里,居然出现了疑似“大裤衩”设计初稿里的一张图,乍一看像是女性臀部的剪影。一石激起千层浪,网友纷纷质疑这是不是“文化冒犯”。更“刺激”的是,设计师居然说了一句类似“建筑就是要挑战文化边界”的话,直接把网友的火气又拱高了一格。 虽然外观很炫酷,但真正进去工作的央视员工却叫苦不迭。内部设计以“开放交流”为理念,结果就是——动线复杂,楼层分布诡异,连去个厕所都可能迷路。要是不熟路,恭喜你,五分钟找不到卫生间是家常便饭。 而且这栋楼全身都是玻璃幕墙,看着高大上,其实维护超麻烦。每年光擦玻璃的费用就得上百万,工人吊着威亚擦几百米高的楼面,夏天中暑、冬天打滑,危险又烧钱。设计师在意“表达”,但用户只想“好用”,这就导致了理念和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 不管你喜不喜欢,这栋“裤衩楼”现在已经成了北京的一部分,成了许多人旅游打卡的地方。从技术角度,它是一个伟大的结构实验;从美学角度,它引发了一场中西方设计哲学的大讨论。 西方设计偏爱“挑战旧秩序”,而中国文化讲究“中庸、对称、庄重”,所以这栋楼刚出现的时候,冲突感非常强。它不是一座“大家都爱”的建筑,但它确实是一段城市记忆,一场设计圈的革命,一次“我们花了50亿让外国人做了个实验”的真实写照。 央视大楼这事,放在今天看,就是一个“审美与实用”的双重拉扯。我们一方面想用国际视野展示自我,一方面又不太接受“洋人风格”对传统庄重的挑战。 建筑是冷冰冰的钢筋混凝土,但它也是文化的一种表达方式。我们不是说一定要排外,也不是说不能请国际大师,但关键是——咱的钱,得花得明明白白。 如果建筑不能被大多数人理解、不能方便地使用,那它就不是好建筑。炫技可以有,但不能让普通人的使用体验为此“买单”。 央视大楼现在已成历史地标,站在今天回头看这50亿花得值不值,也许没有标准答案。但至少,它让我们学会了一件事:面子工程可以有,内容和实用性也不能缺。城市不只是给镜头看的,更是给人住的、用的、过日子的。
如果被网友扒出来的这微博真是杨同学的,一切都解释通了,原来杨同学是想拿这个案子练
【62评论】【3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