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3月,退役少将孔俊彪重返宁化故土,在县招待所,他与当时担任县武装部政委的周积源交谈时,孔俊彪表达了此行的紧迫性:“此次我回到宁化,仅作短暂停留,我有一位同乡战友,卢林根,他临终前他托付我,若有可能,务必告知他的家人他的牺牲时间和地点,烦请周政委帮忙查询一下,卢林根家中是否还有后嗣,我希望能亲自见他们一面。” 当时开国少将孔俊彪回到福建宁化老家,只打算待两天,他此行不为别的,只为一个背负了近半个世纪的承诺。 一到县招待所,孔俊彪连口水都没喝,直奔县武装部找政委周积源,他开门见山地说:"我这次回来就待两天,有个战友叫卢林根,跟我同是城关角头街的老乡,长征到遵义时他重伤不行了,临死前托我给家里捎个信,你帮我查查,看老卢家还有没有后人,我得当面跟他们说这事"。 这份承诺源自长征路上的一场生离死别,孔俊彪和卢林根是光着屁股长大的邻居,1933年两个刚满16岁的少年一同参加了红军,在军队里,他们一起训练,一起挨饿,也一起憧憬着革命胜利。 可战火无情,在一场战斗中,卢林根中弹倒地,孔俊彪把他背到救护点时,卢林根已经奄奄一息,他抓住孔俊彪的手,断断续续地说:“俊彪,我不行了……回宁化时,告诉我家人,我1935年1月死在遵义。” 孔俊彪含泪点头,这个嘱托从此像块石头压在他心上,之后他跟着部队走完长征,打过日寇,也参加了解放战争,从战士一路成长为将军,可战友的遗言,他一刻也不曾忘。 周积源听完,立刻行动起来,然可翻遍了烈士名册和户籍档案,根本没有“卢林根”这个名字,走访角头街的老街坊,也没人知道这户人家的下落,一个在战场上叱咤风云的将军,此刻却被时间冲刷得干干净净的档案和故人模糊的记忆给难住了。 就在第二天,事情有了意外的转机,招待所的副所长李明提供了一条线索:在偏远的连屋村新田排,住着一个叫卢林根的老人,年纪也对得上号,孔俊彪心里一惊,立刻催着周积源带他过去。 谁也想不到,这个孔俊彪以为牺牲了半个世纪的战友,其实还活着,当年他倒在血泊中昏死过去,被当地几个好心的老乡冒死救下,老乡们用土方子,硬是把他从鬼门关拉了回来,伤好后他一心想追赶部队,可身无分文,又带着伤,早已不见队伍的踪影,于是只能一路乞讨,漂泊了两年多才回到宁化。 然而家乡早已物是人非,家人下落不明,瘦到脱相的他竟无人认出,心灰意冷之下,卢林根选择沉默,把自己当成一个普通农民,在连屋村隐姓埋名,一干就是几十年,成了一个无人知晓的红军老兵,他从不向人提起过去,也从未向政府要求过什么。 当孔俊彪一行人赶到连屋村,在一间破旧的土屋前敲开门时,走出来一位满头白发的瘦弱老人,四目相对的那一刻,时间仿佛静止了,孔俊彪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眼前这个人正是他思念了五十年的卢林根,两位年过花甲的老人,双手紧紧握在一起,泪水夺眶而出。 重逢的激动过后,孔俊彪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必须为老战友正名,他向周积源详细讲述了当年部队的番号、战斗的细节,提供了所有能证明卢林根身份的证据。 想不到要为一个活生生的人证明他曾经的身份,竟也如此周折,不过幸好作证的是一位将军,经过数周的奔走和核实,上级部门最终确认了卢林根的老红军身份。 几个月后,宁化县为卢林根举行了一场迟到了五十年的授衔仪式,当卢林根穿上新衣,戴上红花,从县领导手中接过“老红军”证书时,他再也抑制不住,泪流满面,紧紧握着孔俊彪的手说:“老孔,谢谢你,我这辈子值了”,孔俊彪也红了眼眶,拍着他的肩膀,无言胜过千言。 孔俊彪不仅帮他恢复了名誉,还自掏腰包给了他三百元补贴,此后两位老战友书信不断,直到2001年孔俊彪将军在南京逝世。 一个将军的承诺,揭开了一段被遗忘的历史,这段重逢固然感人,可背后也透着一丝沉重,若不是孔俊彪的执着和他的特殊身份,卢林根的红军经历恐怕就将永远湮没在乡野的尘土里,我们不禁会联想在那段宏大的历史叙事中,还有多少个“卢林根”,没有等来他们的“孔俊彪”,就这样默默无闻地活过一生,又悄无声息地离去。 (主要信源:原文登载于三明日报2019-09-26关于“他有一个名字,叫红军——追寻已故老红军卢林根革命足迹”的报道)
1984年3月,退役少将孔俊彪重返宁化故土,在县招待所,他与当时担任县武装部政委
寰宇烽火
2025-07-31 03:01:48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