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赞]清华出身的县委书记陈行甲再次语出惊人,他说:”我没有私愤,只有公愤。我就是不能忍受有人在这么穷的地方、面对穷到这个程度的百姓,还单笔几十万几十万地收钱,我就是要代表五十万人民对他们表示愤怒,就是要代表五十万巴东人民整死他们!”一针见血,振聋发聩! (信源:百度百科——陈行甲) 一个清华毕业的高材生,却一头扎进偏远山区当起县委书记;每月工资不过5100块,却说“当官的不贪也可以过得很好”。 这话听着有些不着边际,可他解释起来却理直气壮:儿子是北大学霸,压根不用他操心留钱;国家分的“人才房”也足够住。他甚至还补了一句,说自己拥有的东西,是那些贪官一辈子都体验不到的。 这究竟是什么境界?一个身在官场的人,又如何做到“不贪不缺”? 故事要从2011年秋天说起。陈行甲被调到了巴东县,这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而且那里人口复杂,有三十多个少数民族,治理非常困难。一个理想主义者满腔的热血,很快就被现实浇了一盆冷水。 上任仅两个月,巨大压力使他出现抑郁症状。白天应付上访百姓,夜里遭遇匿名骚扰电话,身心俱疲。然而,外部压力尚可忍受,内部掣肘才是致命问题。而当时的县委班子又不配合且处处使绊,导致他推行的诸多政策难以实施。 眼看就要扛不住了,好在有妻子的鼓励和州领导的力挺,他才硬是挺过了那段炼狱般的日子。 这段经历让他对腐败根源看得更透。他认为官员堕落源于内心贪欲,口子撕开后,胆子、脸皮、心肠都会变,第一次收钱或许心惊胆战,收下就成了金钱的奴隶。 有了第一次,思想堤坝垮塌,收钱会变得麻木、上瘾。在权力催化下,贪欲无上限,手段无下限,正如当地人所说,有些贪官搞钱易如反掌,像“摁着叫花子拔眼屎”。 面对巴东根深蒂固的贪腐问题,陈行甲没有退缩。而是在公开的大会上,回应了外界对他的猜测,并且在这之后,用铁屑手段对贪污腐败进行了管控。他将多名贪污分子送进了监狱。 官场清明了,发展也就顺了。他大力推动旅游业,让这个贫困县的面貌焕然一新。当地老百姓提起他,都竖起大拇指,说他是个难得的好官、清官。2015年6月,他也因此被评为“全国优秀县委书记”,获得了国家层面的认可。 这段经历让他悟出一个道理:“设心处事,戒之在初。”当官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得小心翼翼,从源头上就不能给别人送礼、行贿的机会。他所信奉的“不贪为宝”,背后其实是“廉慎为师”的为官之道。 谁知,就在他声望达到顶峰时,却做了一个让所有人大跌眼镜的决定。2016年,五年任期一满,陈行甲毅然辞职,放弃了晋升的机会。 他为什么选择激流勇退?虽然他本人从未正面回应,但外界普遍猜测,作为一个不收钱的“异类”,他在官场上得罪的人实在太多了。或许,对一个干净的理想主义者来说,那套复杂的生态,他已经倦了,也累了。他想换一种更纯粹的方式,去温暖这片他深爱的土地。 这并非放弃,而是使命的另一种延续。正如他所说:“无论走多远,不要忘记从哪里来,要往哪里去。”他也想我们展示了只要保持一颗正直的心,即使身出淤泥也能够不被污染,开出绚丽的花。 卸职后的陈行甲开启人生下半场,转身投身公益。过去官场中他常应对明枪暗箭、身心俱疲,如今做公益,他找到了久违的轻松愉悦,能全身心投入想做之事,感受助人的纯粹快乐。 但无论是当县委书记时铁腕反腐,还是如今投身公益帮助弱势群体,陈行甲始终守着“干净做人”的初心。他用自己的人生轨迹证明,有一种力量叫“不贪为宝”,有一种选择叫“使命永恒”。 从贫困山区的求学者,到清华硕士,再到铁腕书记和公益人,他的故事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一个人如何在复杂的现实中,坚守最纯粹的理想。 只是,像陈行甲这样的“异类”,在我们的现实中,究竟是孤例,还是可以燎原的星火?
[中国赞]清华出身的县委书记陈行甲再次语出惊人,他说:”我没有私愤,只有公愤。我
纸短情长啊
2025-07-30 13:32:12
0
阅读: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