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韩先楚打了胜仗后,因弄丢了200多银元,被撤职,红25军政委吴焕先却说:“这是带兵打仗的好材料,去抬担架就废了!” 1934年初春,蒋介石的第五次“围剿”像一块巨石,压得鄂豫皖根据地的红军喘不过气,部队里什么都缺,尤其是钱,简直是卡住了所有人的脖子。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一位叫韩先楚的年轻连长,带着十几号人,干了件大事,他摸进敌人腹地湖北罗田县城,硬是从敌54师的金库里,掏出了七千多枚白花花的银元。 这笔巨款足以解根据地的燃眉之急,按理说,韩先楚立了奇功,可谁也没想到,他刚带队回到驻地,迎面而来的不是表彰,而是一纸撤职令。 原来,在撤退途中,他手臂中弹,慌乱中把装银元的袋子掉进了河里,丢了二百多枚,营长李学先当即大发雷霆,撤掉他的连长职务,罚他去抬担架,还撂下一句狠话:“至少抬两年!” 功劳大得吓人,惩罚也重得离谱,一个缴获七千银元的功臣,就因为意外损失了二百多,就要被废掉?这事在军中传开,战士们议论纷纷,想不通,士气都受了影响。 这件事很快传到了红25军政委吴焕先的耳朵里,他听完来龙去脉,当即找到了营长李学先,态度很坚决:“韩先楚是块带兵打仗的好材料,你让他去抬担架,不就等于把他废了吗?” 吴焕先的话直截了当,“功是功,过是过,他缴获七千多,这是大功;丢了二百多,是过错,功过不能这么算!处分太重了。” 李学先沉默了一会儿,问:“那政委你说,该怎么处置?”吴焕先说:“降为排长,让他戴罪立功。” 政委亲自发话,李学先没再坚持,就这样,韩先楚免了抬担架的命运,从连长变成了排长,吴焕先还特意找韩先楚谈心,拍着他的肩膀说:“别有情绪,我相信你的能力,好好打仗,连长、营长迟早还是你的。” 吴焕先的这番话,与其说是安慰,不如说是一个预言,他究竟在韩先楚身上看到了什么,值得他力排众议去保一个看似“犯了错”的年轻人? 其实,这种“功过相抵”甚至“功不抵过”的经历,对韩先楚来说并不陌生,他的军旅生涯,本就是一部大起大落的“降职史”。 他出身贫苦,没读过几天书,当过篾匠,打过短工,1927年,十几岁的他参加了黄麻起义,投身革命,1932年,他已经是独立团的排长,一次侦察时遭遇突袭,跟部队失散了。 他一个人在敌后东躲西藏了半个月,才找到组织,可因为没人能证明他的身份,这位前排长,只能从一名普通战士干起。 几个月后,他和战友刘震执行任务时被民团包围,危急关头,韩先楚二话不说,跳出墙头,一边开火一边掩护,硬是带着刘震杀出一条血路,因为这次英勇表现,他第二次当上了排长。 可排长的位置还没坐热,又被撤了,原因是他放走了几个“形迹可疑”的农民,韩先楚坚持认为,向红军打听消息的不一定都是探子,也可能是寻亲的家属,不能一棍子打死,为此,他被罚去当炊事兵,后来又去抬担架。 即便如此,韩先楚也没一句怨言,做饭、抬担架样样尽职,一到打仗,他更是嗷嗷叫地往前冲,靠着实打实的战功,又第三次当上了排长,战友们都跟他开玩笑,说他这个排长是“三进宫”,不知道下次什么时候再当一回。 谁知第四次“降职”来得更快,1933年,他调入红军主力,因侦察有功升为副连长,到了1934年罗田战役前夕,部队整编,他又莫名其妙地从小干部变回了普通士兵。 正是在这样反复的起落中,韩先楚迎来了改变命运的罗田金库之战,他以一个普通士兵的身份领了侦察任务,却带着十几个人端掉了敌人的金库,缴获七千银元,当上了连长,然后,就发生了开头那一幕,他又因为丢了二百银元,从连长被降为排长。 吴焕先的力保,保住的不仅是韩先楚的职位,更是他那股不服输的锐气,在吴焕先的信任下,“戴罪立功”的韩先楚彻底爆发了,他跟着部队转战各地,打起仗来愈发凶悍,战功赫赫,职务也像坐了火箭一样往上升。 仅仅两年后,到了1936年,韩先楚被任命为红78师师长。 可以想见,如果没有吴焕先,韩先楚可能真要去抬两年担架,那样的话,两年后的他,最多是个经验丰富的老担架兵,而不是一位威震一方的红军师长。 可惜的是,吴焕先于1935年壮烈牺牲,没能亲眼看到他一手保下的这颗将星,日后绽放出多么耀眼的光芒。 韩先楚晚年,书房里一直挂着吴焕先的相片,对他而言,吴焕先不仅是革命引路人,更是那个在命运十字路口,为他拨开迷雾、指出方向的伯乐。 回看这段历史,一个人的成长,究竟是靠个人意志的百炼成钢,还是关键时刻伯乐的慧眼识珠?或许,对韩先楚这样的猛将来说,两者缺一不可,他本身是块好钢,而吴焕先,则是那个识货且懂得如何用火的铁匠。 主要信源:(人民网)
1934年,韩先楚打了胜仗后,因弄丢了200多银元,被撤职,红25军政委吴焕先却
寰宇烽火
2025-07-30 13:07:08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