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洪学智妻子寻女无果,到老乡家歇脚,不经意的交谈间,妇人突然惊呼:“是你啊!当年就是你把孩子留给了我呀!”
1951年5月,山西阳曲的土路上,一位风尘仆仆的中年妇女已经奔波了十一天。她是开国中将洪学智的妻子张文,此行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寻找失散十二年的女儿。
她跟着派来协助寻女的小伙子回家吃饭,帮忙做饭间跟小伙子的母亲随口聊起她正在找女儿的事,做饭的老妇人突然看着她惊呼道:“原来是你啊!当年就是你的孩子呀!”
谁能想到,县里派来协助寻人的小伙子,正是当年寄养女儿那家的孩子,一段曾经因战火中断的亲情,竟在一顿饭的缘分里重新连接上了。
原来在1939年,在延安窑洞里,洪学智与张文迎来了长女洪醒华的出生。洪学智为女儿取名“醒华”,寄寓了对中华民族觉醒的期望。
然而在战乱的岁月里,没法享受孩子带来的喜悦。当洪学智奉命率抗大学员转战太行山时,张文只能怀抱未满周岁的女儿随军跋涉。
但行至山西阳曲日军封锁区时,婴儿一声啼哭就可能让整支部队暴露在炮楼日军的枪口下。没有办法,洪学智只能忍痛与妻子商量,为了同志们的安全,他们得把孩子留下,因为小孩的哭声目标太大了。
张文只能含泪将裹着红布、左臂带胎记的女儿放进一间草房炕上,随后匆匆留下一顶绣着红五星的帽子和一双绣花鞋作念想,便跟着部队转移了。
等到草房的主人任宝娃回家发现孩子,从红五星帽子认出这个孩子是红军后代,但因为家里穷又没奶水喂孩子,只得托付给其他人。
后来孩子辗转中被送到了思西村王德厚家,王德厚的侄媳妇白银翠刚没了儿子,见到这个八路军的孩子很高兴。她和丈夫给孩子取名红红,用小米粥和羊奶把孩子一口口喂大。
因为生活很困难,为了供红红读书,白银翠甚至将亲生的小儿子送给了别人养。因为村里人都知道红红是红军后代,所以都这家送碗粥、那家送件衣的共同养着这个孩子。
等到新中国成立后,洪学智夫妇立即计划着找女儿,但没想到朝鲜战争爆发,洪学智临危受命奔赴前线,只能嘱托妻子一定要在他回来前找到女儿。
于是在1951年春天,张文踏上了开往山西的火车。当地政府也全力协助张文寻找,可没想到当年仓促间记下的“东西房山”竟是一个大到百里的山区。
寻找的难度一下就加大了,幸好张文想到女儿左臂是有胎记的,于是灵机一动,假借检查预防针走进山区小学,开始逐个查看学童左臂胎记。但十一天过去了,找了十几个村庄还是没有消息。
到了第十二天中午,协助张文找人的本地小伙邀张文到家吃午饭。帮忙做饭时,张文向小伙母亲说起她寻女的艰辛,没想到老人越听越激动,问张文当年是不是把娃放在炕上就走了?
接着她翻出珍藏的红五星帽和绣花鞋,正是当年张文给女儿留下的东西!原来当年收养女婴的正是这户人家,而带路的小伙就是他们儿子。
在老人的带领下,张文赶到白银翠家,终于见到了手臂带着胎记的女儿。洪醒华跟着张文回了北京,远在朝鲜前线的洪学智听到这个消息晚上高兴得都睡不着,连夜写信感谢白银翠夫妇,并寄去了800元抚养费。
后来洪醒华考入了吉林医科大学,还做到了402医院院长,主持国家重点项目。但懂得感恩的她也没有割舍与黄土高原的亲情。她把养父母接到了北京,逢年过节必回思西村。
这段寻亲之缘,既是革命家庭为了革命事业舍弃小家的写照,但也映照了党和百姓的紧密联系,是他们的牺牲和奉献复兴了中华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