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国民党准备撤往台湾时,戴安澜的遗孀王荷馨接到通知,对方开口就说:“去台湾吧,给你房子,给你佣人,孩子上最好的学校。”她只回了一句话:“我丈夫埋在哪,我就在哪。”就这一句,断了她的一生舒坦路。
1949年的南京城,许多人忙着收拾行李,准备跟随国民党前往台湾。然而在一片纷乱中,一位穿着粗布衣裳的妇人正细细擦拭着丈夫的牌位。
当国民党官员打来电话,邀请她带着孩子一起去台湾,承诺提供洋房、佣人和最好的学校时,她只平静地回答了一句“我丈夫埋在哪,我就在哪“后便挂断了电话。
这位妇人就是抗日名将戴安澜的遗孀王荷馨。虽然她说的话很简短,但却意味着放弃了安逸的生活,选择了一条生活更艰辛的道路。
这个故事还得从王荷馨和戴安澜的娃娃亲说起,他们一个是裹着小脚、不识字的农村姑娘,一个是黄埔军校毕业、前途无量的青年军官,在当时的世俗眼光里,两人并不般配。
然而戴安澜信守娃娃亲的承诺,还是选择了与王荷馨结为夫妻。因为妻子没有大名,他开始给她取名叫“荷心”。
婚后,戴安澜教妻子读书认字,等到王荷馨渐渐能够读书看报时,戴安澜就把她的名字改为了“荷馨”。从“心”到“馨”的变化,见证了这位农村妇女的成长。
等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戴安澜率部奔赴前线,王荷馨则留在老家照顾公婆和孩子。每当丈夫出征,她都站在村口目送他的背影远去,心中充满担忧但从不阻拦,因为她知道丈夫是在为了国家而战。
1942年,戴安澜奉命率领中国远征军第200师赴缅甸作战,临行前,他给王荷馨写了一封遗书,交代妻子如果自己牺牲了,王荷馨也要坚强地活下去,把孩子们抚养长大。
没想到这一别竟真成了永别,在缅甸同古保卫战中,由于英军仓皇撤退,戴安澜的部队陷入日军重围,他率部与敌人决一死战时身受重伤,因缺医少药而伤口感染恶化,年仅38岁便壮烈殉国。
戴安澜牺牲后,战友们护送他的遗体回国途经广西全州时,当地百姓自发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王荷馨带着孩子们赶到全州后,望着丈夫的灵柩,她痛哭不已。
料理完丈夫的后事后,王荷馨决定留在全州,她在丈夫墓地旁盖了一间小屋,守护着丈夫的英灵。
更令人敬佩的是,王荷馨还将国民政府发给她的20万法币抚恤金全部捐出,在广西全州创办了安澜高级工业职业学校(现芜湖二中)。
等到1949年国民党战败退去台湾时,有官员给王荷馨打来电话邀请她去台湾,给她提供优越的生活条件,但是王荷馨毫不犹豫地拒绝了,所以才有了开头那一幕。
因为拒绝了去台湾后,所以王荷馨的生活变得更加艰难了。国民党的抚恤金断了,家里失去了经济来源。
为了生计,她不得不去给别人打零工,常常忙到深夜才能休息,累得都直不起腰。但她始终没有放弃,她将戴安澜的遗愿记在心,要把孩子们抚养成才。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了解到王荷馨的情况,给予了她一定的关怀和照顾。1956年,中央人民政府追认戴安澜为革命烈士,王荷馨后来还被评为上海市三八红旗手。
王荷馨也没有辜负丈夫的遗愿,将四个孩子都教育得很好,成为了国家的栋梁。
1971年,王荷馨在上海病逝,享年62岁。按照她的遗愿,家人将她与戴安澜合葬。这对生死相隔29年的夫妻终于永远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