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19岁光绪娶大3岁表姐,新婚夜崩溃大哭:我真的不能和你同房!

文|老达子本文共2823字,阅读时长大约6分钟前言“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也。” ——《礼记・昏义

文|老达子

本文共2823字,阅读时长大约6分钟

前言

“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也。” ——《礼记・昏义》

可光绪和隆裕的二姓之好,合的从不是什么宗庙或后世,而是慈禧太后攥在手里的权力。我们常说婚姻是缘,可光绪和隆裕的缘,从一开始就是劫。

新婚当晚,光绪扑到隆裕怀里嚎啕大哭:“姐姐,我永远敬重你,可是你看,我多为难啊”。他们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呢?今天老达子就来跟大家聊聊光绪和隆裕的婚姻背后的故事~

光绪选后

1889年光绪18岁,按清朝祖制,皇帝年十八就要亲政了。可慈禧垂帘听政了14年,手里的权力攥得发烫,哪能说放就放?但祖制不能破,怎么办?

婚姻是最好的软枷锁,皇后是自己人,既能监视光绪的一举一动,又能通过皇后把叶赫那拉氏的势力钉进内廷。

光绪不是慈禧的亲儿子,是她妹妹婉贞的儿子。当年同治皇帝死后无嗣,慈禧挑了4岁的光绪继位,就是看中他年纪小、好控制。可等光绪长到19岁,翅膀硬了要飞,慈禧得找个代理人留在他身边。这个人必须满足两个条件:绝对忠诚于自己,能直接影响光绪。

据光绪的老师翁同龢在日记里写(《翁同龢日记》卷三十四):"选后当天,光绪手里拿着象征选皇后的玉如意,眼睛盯着台下的珍妃,刚要把如意递过去,突然抬头看见慈禧皱着眉瞪他,那眼神比懿旨还吓人。光绪瞬间懂了:“自己选的人,慈禧不认。”

选来选去,最后选了慈禧的亲侄女叶赫那拉・静芬(隆裕)。她是慈禧亲弟弟桂祥的女儿,从小跟着慈禧在宫里长大,连说话的腔调都学慈禧的,简直是迷你版慈禧。用慈禧的话说,这孩子懂事,能帮我看着皇帝。

新婚夜拒绝同房

大婚当晚,紫禁城内红烛高照,但新婚的喜气却被沉重的气氛所取代了。根据不同的史料记载,光绪在新婚之夜确实情绪崩溃了,而且拒绝同房。

关于光绪拒同房的说法,从清末就开始流传,但最有力的证据,从来不是野史八卦,而是当事人的回忆与史料的细节:

慈禧身边的贴身宫女荣儿,在《宫女谈往录》里回忆:“皇后娘娘跟我念叨过,新婚夜皇上坐在椅子上哭到四更天,连喜床的边都没碰。后来还是皇后把皇上扶到椅子上睡的,自己蜷在床角熬了一夜——第二天早上,皇后的眼睛肿得像核桃,还得强装笑脸给慈禧请安。”

再加上光绪一生都无儿无女,可以说直接坐实了拒同房的事实。作为皇帝,若与皇后或嫔妃正常同房,断不会连一点孕讯都没有。而隆裕作为皇后,若曾有过夫妻之实,内务府的档案里必然会有皇后有喜的记录,可查遍《清宫廷事务档》,全是空白。

夫妻关系礼而不亲

所以新婚夜之后,光绪和隆裕的关系,就成了隔着一层纸的陌生人。

光绪每天早上会按祖制去坤宁宫请安,说一句皇后安好。隆裕会回一句皇上万安,然后看着他转身去养心殿。两人的对话,永远不超过三句,永远带着疏离的礼貌。

逢年过节,光绪会按规矩给隆裕赐礼,都是内务府准备的绸缎、珠宝。隆裕会回赠光绪亲手绣的荷包,可光绪从来没戴过,那些荷包都被锁在养心殿的柜子里,直到他去世,都没拆封过。

慈禧偶尔会问隆裕皇上最近在忙什么,隆裕只会说皇上在批奏折皇上在跟翁师傅读书。她从来没打过小报告,不是因为她背叛了慈禧,是因为她太清楚:光绪的孤独,和自己的孤独,其实是一样的。

光绪的排斥

光绪对隆裕的疏远,从来不是夫妻间的磨合问题,而是权力绞杀下的本能防御。他排斥的不是隆裕这个人,是隆裕背后的慈禧意志。

如果把光绪的人生拆成权力与情感两条线,隆裕刚好站在这两条线的交叉点上:她既是慈禧安插的权力眼线,也是光绪情感世界里最熟悉的陌生人,而这两个身份,恰恰是光绪最想逃离的枷锁。

1.政治上的对立:隆裕是慈禧的延伸,光绪反抗的是被监控的皇权

光绪19岁亲政,可慈禧只给了他名义上的权力。真正的决策权,还在慈禧手里;而隆裕的存在,就是慈禧给光绪的紧箍咒。

《清稗类钞・宫闱类》里明确记载,慈禧婚前对隆裕的嘱托:“皇帝年轻,你是皇后,要时刻提醒他守祖制;宫里的大小事,要及时回禀,别让那些不安分的人(指支持光绪变法的人)钻了空子”。翻译过来,就是让隆裕当卧底:监控光绪的言行,汇报他和大臣的往来,甚至纠正他的越界行为。

光绪不是傻子,他太清楚隆裕的任务。翁同龢在《日记》里写过光绪的抱怨:“皇后每见朕,必言太后嘱我如何如何。朕乃皇帝,非太后之儿臣乎?何需他人代传?”。

光绪的愤怒,不是针对隆裕,是针对慈禧通过隆裕剥夺他的皇权:他想亲政,想变法,想做真正的皇帝,可隆裕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都在提醒他:你还是慈禧的傀儡。

最让光绪寒心的,是隆裕被动的服从。她没有反抗的意识,只能按慈禧的要求做:光绪和翁同龢讨论变法,她会不经意地提一句太后说“祖制不可变”。光绪想提拔康有为,她会婉转地说太后怕“新人不稳”。

这些提醒,在光绪听来,就是慈禧的声音从隆裕嘴里飘出来,他怎么可能不排斥呢?

2.情感上的错位:隆裕是慈禧的女儿,不是光绪的妻子

如果说政治上的对立是根本,那情感上的错位就是催化剂。光绪需要的是懂他的人,可隆裕是慈禧教出来的人,两人的情感频道从一开始就没对上。

先看隆裕的性格:《清史稿・后妃传》说她性柔懦,寡言笑。慈禧身边的宫女荣儿在《宫女谈往录》里补充:“皇后娘娘从小跟着太后,学的是规矩,不是人心。她连笑都要按太后说的抿着嘴,连说话都要按太后教的慢三拍,哪懂什么皇帝的心思?”

而光绪的情感需求是什么?他是个被压抑的年轻人:从小离开母亲,跟着慈禧长大,缺爱、缺理解,渴望有人能站在他这边,能懂他的孤独。可隆裕呢?她只会按皇后的职责做事:光绪熬夜批奏折,她端来参汤说太后说皇帝要保重身子。

光绪因变法受挫生气,她只会说太后说慢慢来,这些关心,没有一句是我懂你,全是太后说。

对比珍妃,差距更明显了。《清史稿・后妃传》里说珍妃工翰墨,善棋,日侍皇帝左右,与论新政。翁同龢也在《日记》里写:“珍嫔每与上谈西学,上辄喜;皇后在侧,默默无言。”

珍妃是主动靠近光绪的人,她会和光绪一起读《万国公报》,会支持他派留学生,会说皇上想做的事,我帮你。而隆裕是被动等待的人,她从不会问皇上你想什么皇上你疼吗。

后世的评价

关于光绪和隆裕的婚姻,后世学者的评价从来不是谁对谁错,而是权力对人性的绞杀。

历史学家孟森在《清代史》里写道:“德宗(光绪)与孝定(隆裕)之婚姻,非婚姻也,乃慈禧之政治契约。契约之两端,一端是皇权,一端是族权,而两个年轻人,不过是契约上的签字画押者,连撕毁的资格都没有。”

另一位清史专家王树增在《1901》里说得更直白,光绪和隆裕的悲剧,在于他们都是清醒的受害者。光绪知道自己在反抗什么,隆裕知道自己在妥协什么,可他们都没办法停止:“二人皆清醒之受害者:一个知所抗,一个知所屈,而皆不得止。”

是的,他们的悲剧从不是性格不合,而是权力不允许他们合:慈禧要的是控制,祖制要的是规矩,而他们要的,不过是做个普通人。可在清朝末年的权力场里,普通人的愿望,比登天还难。

老达子说

光绪和隆裕的故事,放到今天看,像一面照妖镜,它照出了所有以权力为底色的婚姻的狰狞:当婚姻变成监控工具,爱情就成了奢侈品;当婚姻变成权力交易,两个人就成了棋子。

我们常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可光绪和隆裕的婚姻,连爱情的影子都没有——它从一开始就是坟墓,埋的是两个年轻人的自我:光绪埋了亲政的梦,隆裕埋了被爱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