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河潺潺,流淌着天津六百年的光阴故事。这座曾经被誉为“畿辅首邑”的城市,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历了辉煌、沉寂与重塑,正以一场静悄悄的蜕变,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漫步于今日的天津五大道,各具特色的小洋楼错落有致,一砖一瓦诉说着百年历史记忆。不久前,五大道文化旅游区基础设施提升项目中的“民园1920街区”改造工程全面竣工。
改造后的街区如同一条丝带,巧妙地串联起民园广场与五大道公园两大城市地标,为百年历史街区注入了全新活力。
而在河西区柳林街区城市更新项目中,天津市总工会第二工人疗养院旧址的重生,则是城市文化与更新相融的一个缩影。秉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理念,二疗的修缮工程自2023年启动。
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从细节处便可见一斑——仅在门窗的配色恢复问题上,项目团队就进行了8次现场调试,力求还原建筑昔日风貌。
01 历史印记,从租界到城市更新天津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华洋杂处”的历史背景。1860年至1945年间,英国、法国、美国、德国、意大利、俄国、日本、奥匈帝国和比利时等国通过签订不平等条约,在天津老城东南设立租界。
历经85年的时光,才彻底结束天津租界的历史。
这段历史形成了天津“上下两座城”的独特格局。天津老城区地势高,租界地势低,因此产生了“上边”和“下边”的区别。从历史上看,这“上边”和“下边”之别,就是老天津和租界之别。
如今,天津已经不再避讳这段历史,而是通过城市更新,让这些历史建筑重焕新生。2025年9月初的数据显示,全市已累计审定招标片区类城市更新项目41个,其中已开工26个。
天津作为传统的工业城市,近年来经历了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转型。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天津依托自贸区、大宗商品交易等金融优势,聚焦企业转型与经济体制改革。
通过鼓励企业上市融资、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举措,天津正强化招商引资,破解上市公司数量不足、市场需求疲软等难题,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背景下,天津全面启动了中小企业创新转型攻坚行动。通过构建政策支撑体系、强化财政引导、搭建服务平台等多维度举措,形成市区联动机制,加速传统产业动能转换。
2025年的数据显示,天津制造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提升至3.1%,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突破38%。在3066家完成转型企业示范带动下,全市中小企业劳动生产率提升34%,单位能耗下降18.7%。
03 新兴产业,增长新动能不断涌现天津滨海高新区作为创新引领区,近年来信创产业取得了显著发展。2025年上半年,天津滨海高新区信创产业实现收入373亿元,同比增长28%。
2024年,天津滨海高新区信创产业收入超过720亿元,同比增长30.1%,创历年新高。
天津滨海高新区以信创为首位度产业,全力打造中国信创谷,引育了飞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麒麟软件有限公司等200余家重点信创企业。
构建了“CPU-操作系统-数据库-服务器-整机终端-云计算-信息安全服务”的信创产业体系。
2024年,天津滨海高新区聚焦芯片设计、集成电路设备和材料、基础软件、AI服务+应用等4个方向,引育重点项目30个。其中,麒麟软件成功增资30亿元。
天津开发区也凭借其在“未来智能、生命科学、前沿材料”三大核心赛道的创新生态体系,成功入选天津市首批未来产业先导区。这表明天津正在积极布局未来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04 城市治理,以人为本焕发城市活力天津在推动城市更新和经济转型的同时,也在不断完善城市治理体系。天津市持续优化“大城三管”体制机制,不断探索超大城市智慧、高效、安全的现代化治理新路子。
在停车管理方面,天津2024年新增停车泊位10854个,在全市310个老旧小区周边196条道路增设夜间临时停放区域,全力缓解群众“停车难”。
数字化治理方面,天津完善城市治理“一盘棋”统筹、“一体化”指挥、“一张网”统管机制,实现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办、“掌上办”、“码上办”、一次办。
“津心办”一网通办平台接入政务服务事项1500余项、京津冀三地跨省通办事项45项。
天津还完善群众共建共享机制,发布公开征求城市管理“十五五”规划意见建议的公告,围绕公园绿地、供热、燃气、停车等方面充分听取群众意见。
05 城乡融合,共享发展成果天津的改革不仅局限于城市,还推动土地、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在城乡间自由流动、高效配置,为城乡融合铺就康庄大道。
武清区陈咀镇鲜食玉米种植基地就是一个成功案例。通过与北京农科院、天津农学院等科研院所合作,陈咀镇已研发出30余个鲜食玉米品种,年均生产350吨种子销往全国各地,带动全镇3.1万亩土地变身“黄金田”。
天津农交所与市农业农村委、武清区共同打造的全国首个“农村土地流转信用评价模型”,让数据要素深度参与了乡村振兴。这个模型以市农业农村委的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大数据为基础,集成天津农交所的流转交易历史成交数据。
为土地流转的规范化、数字化管理奠定了基础。
天津在城乡融合方面也不断推进,通过改革推动土地、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在城乡间自由流动。武清区陈咀镇鲜食玉米种植基地通过与科研院所合作,已研发出30余个鲜食玉米品种。
带动全镇3.1万亩土地变身“黄金田”。
老城厢、租界区,这些曾经的历史印记,如今已成为天津独特的文化财富。通过系统性变革与创新驱动,天津正以“优势产业未来化”和“未来技术产业化”为路径,在低调前行中重拾信心,焕发出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