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或许吃过西贝的烤羊排、莜面,但你可能从未想过——“西贝”这个名字,竟源于一次姓氏的拆解。
创始人贾国龙某天偶然发现自己的姓“贾”,拆开正是“西”和“贝”。更巧的是,他本就是内蒙古西北人,
做的又是西北菜,“西贝”与“西北”谐音重合。这仿佛命中注定的巧合,让他果断将品牌命名为“西贝”。
他没想到,这个随手拆出来的“错别字”,32年后会挂在北上广深400多家门店的霓虹里,一年吞下60亿营收。
1967年生于内蒙古的贾国龙,曾是大连水产学院的学生。
1988年,大二的他突然辍学想做生意。
理由简单粗暴: “就算念完大学,也得赚钱,不如直接赚钱。”
由于家境普通,他只能白手起家:先在老家开了一家羊肉泡馍店,一天赚100多块;
第二年又开了当地第一家小酒吧,成为县城年轻人的聚集地,1989年竟营收100万。
22岁的贾国龙成了全县最年轻的“百万富翁”。
1999年,30岁的贾国龙带着全部身家杀进北京,开了家“精粹宫海鲜大酒楼”。
装修花掉300万,结果第1个月就亏掉100万。一位食客吐槽:“你们家鲅鱼有股羊味。”
一句话点醒贾国龙——一个卖羊肉的卖什么鲍鱼龙虾?
当天他把招牌摘下,换上“西贝莜面村”,菜单只剩烤羊排、莜面鱼鱼、猪肉烩酸菜。
三个月后,店门口开始排队,日翻台7次,北京单店年销1282万,利润151万,比老家四家店加起来还多。
要说西贝餐厅的招牌,那必然是猪肉烩酸菜,
在西北,每桌必点,一年贡献1个亿。但贾国龙发现:
同一家店,上午咸了下午淡;同一个厨师,心情好就香,不好就糊。
“口味不标准,就是自杀。”
2014年,他砸3亿建中央厨房,把酸菜切丝、焯油、配肉、调汤全部工业化,门店只负责“加热装盘”。
统一度提升到98%,客单价也顺势从60元拉到120元。
当时舆论炸了:
“原来西贝=高级预制菜!”
贾国龙回了一句狠话:“飞机餐也是预制的,怎么没人喊退票?”
贾国龙把“现做”变成了一场秀,把“预制”藏进了供应链。
消费者要的不是“现炒”,而是“稳定好吃又安全”。
他赌对了——2023年西贝营收62亿,净利润5.2亿,比疫情前还涨了18%。
但现在,因为和罗永浩的一次线上对线,让西贝餐厅客流量降低60%。不知道贾老板现在想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