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农民工卢涛自学法律刑侦知识后,认为自己智商超群,看不起周围的人。他精心策划"完美犯罪",连续杀害两名女性,还拍下裸照。被捕后在法庭上狂妄至极,声称:该审判的是死者而不是我!坚持自己无罪,甚至解雇律师为自己辩护。这个自认为高智商的"刑侦专家",最终如何走向灭亡?
2016年6月13号,卢涛下完工,身穿T恤,卷着裤管,双手端着一套皱巴巴的西裤衬衣,走进工地旁的裁缝店熨烫。
裁缝店很小,只有台老式缝纫机,立式衣架上挂满廉价花格子衣裳,标价10元到15元,还有各种二手迷彩服和胶鞋售卖。
老板接过衣服,“五块钱,坏了不包赔。”
卢涛说:“钱不是问题,你熨好一点,我要出席个重要的会议。”其实他刚刚下定决心,要去体验西方人的生活。
穿上西裤,扣上衬衫纽扣,卢涛觉得自己很有气质。
他走出工地,看着下完工后无所事事的工友们,心想这些人真可悲。
平时卢涛在工地旁的小店吃饭,10块钱能打好几个菜,不够可以加。现在他挑中了一家西餐厅,钱包里准备了300多块钱,应该够上档次了。
西餐厅电梯里有人吸烟,卢涛心生不满,他觉得在这种高档的地方,不该有没素质的人。卢涛想制止这种行为,最后忍住了,“那人手包鼓鼓的,看起来很有气场。”
高档餐厅果然没有让他失望,雅致的装饰,有礼貌的服务生,客厅中央还有钢琴师正在演奏。钢琴曲很好听,但卢涛听不懂,他怯生生地问服务生是什么曲子。服务生告诉他是《Songs From A Secret Garden》,他点了点头:“我知道,是外国歌曲。”
接过菜单,最低的套餐要500多,卢涛骑虎难下,咬牙点了个600元的双人套餐。等服务生离开后,他给相好的工友打去电话,让人送钱过来。
工友穿了身迷彩服,径直走进餐厅,还没落座,就说服务生看自己眼神很怪,接着大声质问卢涛为啥跑到这地方。卢涛让他小声点,说这是上流场所。
牛肉、意面、很涩的红酒。对卢涛来说,这餐饭并不值得,他一天的工资不到200块,还不是每天都有得做。
“这是一扇窗,我想爬进去,和里面的人一样斯文。”用餐时,卢涛说出的这句话,工友至今无法理解,他看卢涛连刀叉都不大会用。
在工地上,往往依照手艺高低来评判个人。工友对卢涛的评价是这样的:手艺一般,干活算是最差劲的那个。“这人多读几本书,走火入魔了,拽什么‘刑法犯罪构成理论’,大家听了都翻白眼。”
接完白眼,卢涛又捧起那台二手便携播放器,看《重案六组》的碟片。
他看完后总要“研究”一番,反反复复观摩作案手段以及破案思路,让自己分别站在罪犯与警察的角度进行推演。
有时工友们拿他打趣,问卢涛怎么不去当警察?
卢涛说:“警察没几个厉害的,我适合当刑侦专家。”
1
2016年6月11号,卢涛去熨衣服的两天前,他所在工地的附近发生一起命案,传言是丈夫将妻子割喉,并把尸体开膛,从乳房中间下刀,延伸至肚脐。
凶手作案手段残忍,工人们都在讨论这场杀妻案。
卢涛记得自己当时参与了这场讨论,他蹲在一边,手捧驴胶补血颗粒碗,用筷子指着工友们发表高论,“有需求就会有市场,从犯罪心理学角度来说……”
没等卢涛说完话,其他人迅速散开,说卢涛又不知道自己是谁了。
卢涛很失意,大声说,“你们是不知道我的本事,我是受过西方思想、罗马法的影响的,还研究过著名的辛普森案,不信你们看我的笔记。”
没有人理他,工友们正讨论晚上是“炸金花”还是“斗牛”。
案发后第19天,公安机关宣布“6·11”案告破,嫌疑人就是死者的丈夫。
9月7号,相邻的一个区又发生一起命案,死者同样为一名女性,颈部被绳索缠绕,口唇青紫,右胸被锐器插入,没有提取到指纹。
卢涛在现场不远处看热闹,手里拿了本《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公报》,工友问他:“要不要过去破个案?”
卢涛给出了自己的判断:“不用想,又是熟人作案,刑事案件中熟人作案多达百分之七十多。”
卢涛话还没说完,突然有人跑到警戒线外对着民警大声喊,“这个案子完全可以和‘6.11案’并案侦查。”
此人是“6.11案”嫌疑人的辩护律师,该案是他第一次独立辩护,他认为自己的委托人是清白的,所以行为有些鲁莽。
看到这一幕,卢涛跟工友说要去图书馆还书,迅速离开了人群。
民工装束的男子,手里揣着本专业性较强的杂志。有位便衣老民警将这一切看在眼里,他非常好奇,跟上了卢涛匆匆离开的脚步。
跟踪的路上,卢涛神色慌张,不停回头看,老民警认为其中一定有蹊跷。
到了图书馆,老民警查看卢涛的借阅记录,都是些犯罪类的书籍,其中有化学工业出版社的两本《FBI犯罪心理画像实录》和《侧写师:用犯罪心理学破解微表情密码》,以及上海译文出版社的《香水》。
《香水》是一本德国小说,书中的男主人公痴迷于女性身上的气味,杀害了25个少女。
老民警觉得有必要进行一次问询,他走到法律类书籍区对卢涛说,“我是警察,请出示一下身份证。”
卢涛迟疑地看着老民警,马上又恢复警觉,“我犯什么事了吗?”
老民警回答说只是例行检查,他一眼瞟见卢涛的笔记本,看到一段话:犯罪分子眼神往两边散,注意眼神要坚定。
这是关于如何隐藏微表情的内容。
“那请出示你的证件,凭什么在图书馆内捣乱,这是读书的地方,你这是对知识的藐视!”尽管卢涛的言辞激烈,却刻意压低了声音。他看过不少警匪片,知道警察执法之前,要出示证件。
这一点让老民警出乎意料,却更坚定了自己的怀疑,便说证件很快会让同事送过来。
“我赶时间,就不陪你折腾了。”卢涛抱起一摞书转身去管理员处扫码,不再说话,径直往外走。
老民警跟出去将卢涛扑倒在地,喊来附近的三个保安将其制服。
15分钟后,老民警的同事赶来,将卢涛带上警车。
车子发动的时候,卢涛望着眼前的民警,语调平静:“你们帮我把地上的书还一下。”
2
在派出所进行问询时,卢涛一口咬定提供的姓名和身份证号是真的,照片跟本人不像是因为他有些显老。
老民警打开卢涛的手机,从通话记录里拨出号码,打给卢涛的工友,说捡到一部手机,让对方提供卢涛的姓名和地址。
卢涛的工友非常配合地说出了警方想知道的信息。
警方通过查询发现,卢涛没有前科,不是网上在逃人员。找来被害人家属进行辨认,他们完全不认识卢涛这个人。
卢涛提出抗议,无缘无故扣押他,属于警方滥用职权。
老民警提出去他的住处搜一下,卢涛紧绷脖颈,望着天花板说了句,“那就去吧!”
那是一个单间,里面只有床和折叠桌,地上散落着胶桶和切割机等工具。
真正吸引人注意的,是卢涛贴在墙上的市行政图、交通图,以及他自己画的草图。
卢涛用红笔在图上做了些记号,点、线、圈基本上覆盖了地图的三分之一,旁边歪歪斜斜地写了“混乱区域”,“最佳路线”。几张便利贴分别贴在地图的四个方位,写着“虚伪虚荣者死”,“目中无人者死”,“强酸溶解?”“购物清单”之类的字句。
在枕头底下,民警搜到一台老式佳能数码相机,里面保存着两位死者的裸照,血还没有凝固。
公安机关以涉嫌故意杀人的罪名对卢涛进行刑事拘留。审讯时,卢涛对老民警说,“算什么本事,你不过是瞎猫碰见死耗子,看你怎么定罪?”
卢涛认为侦查员没有出示搜查令,案发现场无任何属于他的痕迹,再加上零口供,不一定能定他的罪。
一个月后,我去派出所办事,碰到卢涛的大哥在那里说要请律师,民警用手指了指我。
我过去了解了下情况,卢涛大哥说,“只要你能见到我四弟,给他辩护就行了。”
我从卢涛大哥口中得知,卢涛是家里最小的孩子,很聪明,但家境窘迫,只能供他读到初一,现如今35岁,在老家还有几间房。
“他对朋友很好,受欺负能忍,但和亲人好像有仇,年三十都能掀桌子。”卢涛大哥感慨道:“可能我们都是他说的那种没用的人,他看着就来气。”
“这么说,卢涛怎么会去杀两个跟他毫不相干的人?”我对这个说法存疑。
卢涛大哥的回答更让我匪夷所思:“他不喜欢这两个女人吧。”
签委托协议时,我顺口说了句,这是个大案子,你要不要考虑一下我们主任?不过收费可能会更贵。
卢涛大哥双手交叉在胸口,似笑非笑,“不大,不大,杀一两个人不算大案,你不要诓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