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参考历史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相关文献来源。
(飞扬跋扈 王峻)
王峻的问题,有点太多了。
他性格狂妄,居功自傲,屡屡犯上,插手人事任命,郭威在日常行使皇帝权利的过程中,都不免会受到王峻的阻力。
以上这些,郭威还能忍受,但唯一郭威实在受不了的一点是什么呢?
在继承人的问题上,王峻也有插手的苗头。
就在慕容彦超叛乱之际,郭威就曾经表示过,如果诸位将领不能平定反贼,那么自己就要让柴荣亲征,替自己办事。
原话是这样的:
如朕不可行,当使澶州儿子击贼,方办吾事。
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得到两个信息,一是郭威已经把柴荣当成了自己的儿子,二是郭威已经放手让柴荣去干,并且时刻可以把自己的权力给予到柴荣去使用。
实际这正是柴荣练兵,是他建功立业的好机会,从他后来平定后蜀,大败南唐来看,柴荣打慕容彦超完全是绰绰有余,但是这事儿就被王峻给阻止了,王峻不同意让柴荣带兵。
还有一回,黄河发大水,郭威担心黄河决堤,于是就把王峻派去巡视,王峻走了一段时间之后,柴荣思念姑父,于是就说想要入朝拜见,郭威说这孩子还是重视亲情的,同意了,柴荣得以到开封城中和郭威会面。
消息被王峻听说之后,王峻黄河河患都顾不上治理了,连夜返回开封,目的就是为了把柴荣给撵走,不允许他在宫中过夜。
王峻的所有行为,其实都可以归结为一点,那就是他在全力阻止一个强大,独立,且深受郭威信任的继承人有上位的可能。
因为他感觉,柴荣是比较强硬的,和温顺听话的郭威不同,一旦柴荣上位,自己二号人物的地位就保不住了。
柴荣毕竟只是郭威的养子,而不是血亲,五代道德是没有了,但是宗法观念仍旧存在,这么一来,柴荣的微妙身份就给王峻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作为一个政治老手,他不可能看不出来柴荣的潜力,这是一个当了皇帝就注定会雄才大略,一展抱负的人,是绝对不会容忍自己这样骄横跋扈的权臣的。
(少年英杰 柴荣)
柴荣在地方,威胁还不大,一旦他回到开封,就有机会接触中央的文官,他就能借机培养自己的势力,柴荣拜见郭威,那两个人就会讨论国家大事,郭威可能还会给予柴荣更多的指导和权力。
您看,王峻这个时候已经把自己视为了皇帝和外界接触的过滤器,黄河还发大水呢,他就往回跑,那不明摆着就是说没有他王峻的允许,任何人都不能接近权力中心么?
忍不了,这回真是忍不了一点了。
在古代王朝中,确定继承人,实现权力的顺利交接,这是国家最根本,最为核心的利益,被称之为“国本”。
郭威是兵变上来的,而“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如一句咒语,一直萦绕在郭威的头顶,他必须时刻警惕。
亲生儿子已经被刘承祐杀了个一干二净,他必须也只能选择养子柴荣,就算柴荣是个庸常之辈,他也要选择他,何况柴荣还是古代历史上少有的人物。
那既然柴荣是优秀的,合格的,郭威把皇位交给柴荣,就不仅仅是出于私心了,更是因为作为开国皇帝,确保后周政权能够延续并且壮大, 而不是在他死后立刻陷入混乱,分崩离析,这是他对江山社稷负有的终极责任。
后汉为什么二世而亡?还不是刘知远在继承人问题上粗心大意,没有投入更多的精力?
管子有云: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
前车之鉴就在眼前,郭威绝对不会再犯这样的错误,也绝对不会允许别人导致他犯下这样的错误。
王峻,这回算是触到逆鳞了。
只是和历史上那些手段十分强硬的皇帝不同,郭威这个人呐,他的性格真是很不错。
王峻指手画脚到了这个地步,郭威被逼的没办法了,您猜怎么着,他第一时间找到了另外一个大臣冯道,就是那位乱世不倒翁,他和冯道哭诉:
王峻把反对他的大臣都赶走了,这就是想要疏离和朕亲近的人,现在就连儿子来看我,也不被他允许,他现在大权在握,掌握枢密院,又担任宰相,甚至藩镇都听他的话,他胃口越来越大,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真是视群臣如案板上的鱼肉,视朕如三岁小孩。
哭诉之后,郭威下定决心,终于免除了王峻的所有职务,先是把他囚禁,之后又将他贬到商州,不许他再回来。
如此权臣,郭威最终还是没有痛下下手,只是将他流放而已,甚至不久之后,王峻在商州水土不服犯了病,郭威体恤他,还把王峻的妻子派去照顾他。
最终,王峻在商州病逝。
(刚中带柔 郭威)
作为五代著名权臣,权力曾经是王峻身上疯长的肉,这肉太臃肿,遮住了王峻的眼睛,使他忘记了,他的壮硕,他的肥胖,其实全都是郭威喂养起来的,或者说,本身王峻就是一块肉,一块增生在郭威身上的肉,当郭威决定把这块肉割下来的时候,轻轻一刀就够了。
原来所谓的大权在握,只不过是一场幻觉。
王峻能病死,这样的结局是少见的,而郭威对权臣的仁慈,别说是在五代十国时期,就算是放眼整个古代历史,也是少见的。
当然,我们可以说,皇帝都是残忍自私的,尤其是像郭威这种人,他是表演型人格,他不是表演型人格,他一个曾经在战场上杀伐果决的君王,他怎么可能跟冯道哭哭啼啼的?很明显这是一种政治需求,他是用这样的方式来博得冯道这样的老臣支持,就好像他不杀王峻,其实是精心计算后的宽容,是他原则范围内的最大人情,想一下,在杀王峻和不杀王峻之间,是不是后者会更好?不杀王峻,就可以避免残酷屠杀带来的政治后遗症,还能为自己和之后的柴荣赢得仁慈之名。
只是,做人论迹不论心,无论出于什么样的动机,郭威这么做,都是值得表扬的,尤其是在王峻病重时,皇帝还让他和妻子团聚,这个举动就明显超越了冰冷无情的政治规则,闪耀着人性的光芒,这也不能说是郭威伪善了,因为对于一个已经失去了任何威胁的权臣,伪善毫无意义。
何况,在普遍崇尚用暴力解决问题的环境的中,有意识的去克制自己,努力去建立一种非血腥的政治清算规则,这本身就很厉害了。
刀枪剑戟虽然是神兵利器能取人性命,但却无法斩断流水,而微风拂过清风徐来人们司空见惯,甚至难以察觉,却能抚平汹涌的海浪。
正如皇权的威严,不一定非要通过臣子的鲜血来铸就,胜利者的宽容,有时比暴虐更能彰显力量的强大。
显德元年,郭威病逝,柴荣灵前即位,是为周世宗。
这是一个年轻的皇帝,一个有精力无限充沛的帝王,他决心要干出一番震天铄地的大事来。
即位之初,世宗曾经和大臣王朴有过这样一段意味深长的对话。
王朴,字文伯,山东东平人,幼年聪慧,好学,擅长写文章,后汉年间登进士科,最开始在杨邠的手底下打工,后来后汉时局太乱,王朴就隐退了,一直到柴荣在地方做节度使,王朴才又入仕为官,做了柴荣的节度掌书记,相当于是柴荣的幕僚,而且君臣关系匪浅,王朴可以说是柴荣麾下的第一文官,柴荣一生之功绩,大部分都和王朴有关系,后世更把柴荣和王朴推为五代君臣之首,还有“天欲祚宋,必先亡朴”的说法,意思是如果上天要灭亡后周,要把国祚交到宋朝的手上,那么最先要除去的,一定就是为了后周殚精竭虑的王朴,足见王朴对于后周来说是有多么的重要。
王朴有军事,政治方面的才能,平时还研究一些天文地理,会星象占卜之书,有天世宗就问王朴,说你算一算,我能做多少年的皇帝?
王朴说,以微臣的本事来推算,至少三十年没有问题,当然也许不止三十年,只是三十年之后的事情,微臣就算不出来了。
世宗听了之后,他非常的高兴,要知道古代历史上在位时间能超过三十年的皇帝,那其实屈指可数,没有几个了,所以世宗还为此发了下宏愿,他说:
若如卿所言,朕当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足矣。
如果真的如你所说,那朕要用十年的时间来开疆拓土,统一天下,中间的十年,让百姓们休养生息,最后十年,我要让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
生逢乱世,这是一个封建皇帝最难企及的高度,也是他内心最热烈的写照,更是他毕生的追求。
三十年如梦幻,太长了,人生于天地,不过恒河沙,白驹过,而人生在世,也不过是来如春雨,去如朝露。
柴荣一生,不弱于人,倘若真的给他三十年,未必还会再有赵宋天下,只不过,君臣一场谈笑,又有谁能保证,一切都会遵循于人的意志而发展呢?
不会有人生活在过去,也不会有人生活在未来,遥远的五代十国晚期,他们能决定的,只有现在...
参考资料:
《旧五代史·世宗本纪》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九十》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六十三》
郭昌旭.后周藩镇研究.湖北大学,2023
葛正龙.五代皇朝递嬗与社会主要矛盾研究.扬州大学,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