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寸玉心,十年刀功。一个观音开脸,多少雕刻师不敢轻易尝试,一个情绪波动,一个思考的停顿,可能整个作品就要废掉。
玉雕行当里有句老话:"宁刻十尊佛,不开一张脸"。福建工艺美术大师陈建熙曾耗费三年心血雕琢一尊不足巴掌大的观音,仅开脸工序就反复磨刻百余次。
这就是为什么行内那么多观音作品需要专门找人高价开脸的原因了,况且同一个师傅每一个作品的神态都不同。
那种似笑非笑似怒非怒似男非男似女非女的形象,和大慈大悲眉目低垂的神态不是单靠勤加练习就可以做到。
真正的行家们看的正是那"垂目含三分悲悯,抬眸藏七分智慧"的绝世开脸。
这种技艺的难度,在于它要求雕刻者同时具备矛盾的修为:既要如禅僧般超脱物外,又要似戏子般洞悉众生百态。
他需要一个悟,在放下贪嗔痴和拥有慈悲心的基础之上,天赋与后期的修行同步,才能在雕琢观音上有所建树。
它非机雕的千篇一律,每一根线条的起伏,都是经年功力的沉淀。
大师的刻刀下,没有重复的稿样,线条的行云流水,气韵自生。这是人与玉的一场对话,更是匠人对信仰的一次刻录。
这件和田玉且末红糖料,一眼就能感觉料子细腻所表现的油润,两种颜色相得益彰,焦糖如蜜白糯似雪。
观音开脸福泰安详端庄慈悲,让人瞬间生起虔诚膜拜之意,灵魂开悟智慧顿增心若止水。
面对且末料天然的糖白渐变,真正的大师懂得"借势而为"。就像苏州玉雕厂老师傅说的:"好料子自己会说话,你只要帮它把话说完。
作者巧妙利用糖色雕琢莲花与发髻,纯白部分展现菩萨法相,两种颜色在晨光中交融,恰似旭日穿透云层的佛光。
这种天人合一的创作,或许就是"一寸玉心,十年刀功"最完美的诠释——匠人穷尽毕生修为,不过是为了让深藏玉中的菩萨真容现于人间。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