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越来越有这种感觉:很多还房贷的人,其实早就已经丧失了“支配工资”的能力。不是他们不会理财,也不是不懂节制,而是——工资发到手那一刻起,就注定不属于自己。
我身边这种人太多了,包括我自己。每个月发工资那天,看似是最开心的日子,实际上只是“钱从公司账户转到银行账户,再自动跳到银行贷款系统”的过程。工资到账的那一刻,就是“被银行收割”的开始。
我认识一个朋友阿华,去年刚升职,当时兴奋地请我们去聚餐。我们都以为他终于能轻松一点了,结果他苦笑说:“升职是升了,工资多了两千,但每个月还要多还两千利息。”因为利率调整,他的月供比以前还多。我们都愣了,他摊开手说:“其实我现在根本没算过工资能干嘛,每个月的固定支出都超过收入,根本没有‘能支配的钱’。”
我太懂那种感觉了。
每个月工资一到账,就自动分配好:房贷多少、物业多少、水电多少、孩子教育多少、父母生活费多少。算到最后,剩下那点钱,连请自己喝杯奶茶都得犹豫半天。那种感觉就像——你在上班,不是为了生活,而是为了不让房子被银行收走。
最讽刺的是,这种“被动生存”的状态,还挺普遍。公司茶水间里聊起钱,大家都差不多:没敢去旅游、没买新衣服、不敢换车、甚至连外卖都点得少了。所有人都在用同一种方式节省,却都在同一条房贷的绳子上被勒得喘不过气。
前几天同事阿美跟我说,她老公刚发完工资就整个人情绪崩溃。她问怎么了,他说:“我发现我根本不知道这笔钱该怎么花,因为它根本就不够用。”阿美说,那一刻她突然明白,原来成年人最大的绝望,不是没钱花,而是有钱也花不了。
以前父母那一代人存钱,是为了买房、买车、养老。而我们这代人,工资还没捂热就进了银行口袋。你根本没有选择的权利,也没资格规划未来。每个月都像在还命。
更可怕的是,很多人已经习惯了这种麻木的状态。房贷像是一种长期的精神枷锁,它不只是夺走你的钱,还慢慢磨平你的欲望和希望。你不敢做梦,不敢辞职,不敢病,更不敢出差太久。因为任何一个意外,都可能让整个家庭崩塌。
我认识的另一个朋友,前几年信心满满地买了两套房,说是给孩子未来准备的。现在他每个月光房贷就两万五,压力大到睡觉都梦到银行打电话。前阵子我们见面,他第一句话就是:“我真不知道我这辈子还有没有自由。”
他不是个例。我们每个人都在表面上努力生活,实际上都在被动还债。社交平台上看似岁月静好的生活,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硬撑。朋友圈的笑容背后,是每个月账单压出来的假装镇定。
有时候我在想,这一代人到底怎么了?为什么明明在上班、在挣钱、在努力,却越来越焦虑、越来越空?
也许问题不在我们,而在这个时代的规则。工资永远追不上房价的涨跌、物价的变化、生活的成本。银行不会体谅你,社会也不会停下来。我们像是在一场无尽的跑步机上拼命奔跑,却永远看不到终点。
那些买房的,背着几十年的债;没买房的,又被房价压得喘不过气。你努力上进、加班到深夜,只是为了换来一个暂时不被房贷压垮的明天。
说到底,很多还房贷的人,对工资没概念,不是他们糊涂,而是他们根本没得选。工资不是拿来支配的,是拿来“续命”的。
这就是我们这一代人最真实、最悲哀的现状。钱不再属于个人,生活也早就不属于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