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的老朋友回国,我们选的菜式必有白切鸡。
上星期,加拿大回来的同学请吃饭(坚决不让我们尽地主之谊),地点海珠广场海珠楼,出品很够大气,鸡也很有鸡的味道。


请看在新西兰的美食朋友说“吃鸡”,就明白为什么国外回来的人必选白切鸡了:

“流落异乡的两广子弟,最魂牵梦系的,是一碟肉实皮爽鸡味浓郁的白切鸡。
乡胃是乡愁的具体化。吃不惯牛排沙拉,总想着儿时祖母或者母亲做的一道道家常菜,这是海外华人的通病。
初来新西兰的时候,市场上中国食材贫乏,想吃根白灼菜心清炒豆角都难,那真是一个孤苦凄凉。后来华人越来越多,海运又越来越发达,大部分中国食材都可以找得到了。苦瓜炒牛肉、蒜蓉蒸胜瓜甚至霸王花煲猪㬹之类的什么时候想吃了都可以做。唯独这一碟白切鸡,依然是心中刺。
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洋水土养出的洋妹子,个个都是大长腿大胸脯,这不是问题。问题是这里养出来的鸡也都是大长腿大胸脯,那就麻烦了。这大长洋鸡腿,虽说肉质粗鸡味淡,我抹点盐清蒸20分钟撕成丝,切点红葱头加两勺从广州带回来的沙姜末,再用热油烫一烫,拌了鸡丝,免强也能下饭。这大洋鸡胸脯,就无从下手了,无论蒸煮煎炸,吃起来都味如嚼蜡食之无味。我只能挖两个野生鲍鱼加点淮山杞子之类药材和它一起煲汤,汤好了肉就给我家小狗当零食。这样的洋鸡,用来白切是万万不行的。
近几年情况有点改善,附近有个洋人养鸡场也开始养一些面向华人市场的走地鸡了。皮黄肉实也有鸡味,用来打个鸡肉火锅还是不错的。由于品种和饲养方式问题,还是远远比不上国内的大阉鸡小母鸡。这样的品质要是在两广地区,肯定是没有资格做白切的。不过人在外头诸事将就,无法计较太多。偶尔来一碟白切,解解馋,也是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