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远洋轮“临江”号,满载着一整船的新的“金星”牌彩色电视机,从上海发往

猫猫背茹茹 2025-07-30 03:25:06

1982年,远洋轮“临江”号,满载着一整船的新的“金星”牌彩色电视机,从上海发往香港......1个月后,香港急电:盼第二批货;3个月后,泰国、新加坡发来订货订单,4个月后,英国、美国索取样机......看着这一切,一个叫季挺的男人终于笑了。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1982年的夏天,上海港的汽笛声划破晨雾,"临江"号远洋轮缓缓驶离码头,甲板上整齐堆放的木箱里,装着一台台崭新的"金星"牌彩色电视机。 没人能想到,这批漂洋过海的国产彩电,会在香港引发抢购热潮。 更让人意外的是,短短四个月后,订单像雪片般从泰国、新加坡飞来,连英国美国的电器商都坐不住了,纷纷发函索取样机。 站在黄浦江边的季挺望着远去的轮船,嘴角微微上扬,这个49岁的上海男人心里清楚,十二年前那台笨重的47厘米彩电,终于等到了重见天日的时刻。 时间拨回1970年,上海金星金笔厂的车间里弥漫着松香和焊锡的味道,谁也说不清为什么一家造钢笔的工厂会突发奇想要搞电视机,但就是这群握着钢笔的手,硬是攒出了中国第一台彩色电视机。 可惜现实给了他们当头一棒,由于技术不成熟,"金星"电视机的返修率高得吓人,工人们自嘲说"修电视的时间比看电视还长"。 1978年全国首届"质量月"评比中,金星牌惨败收场,仓库积压的电视机堆得比人还高,工厂连工资都发不出来。 那时的季挺还是技术科副科长,每天看着工友们蹲在厂门口抽烟发愁,有人提议转产电风扇,有人说干脆改行做家具,厂领导办公桌上的"关停并转"方案摞得老高。 全厂大会上,季挺突然拍案而起:"给我三年时间,我让金星重新发光!" 这个浓眉大眼的汉子带着技术团队泡在车间,把每台返修电视拆成零件,终于发现显像管密封工艺存在致命缺陷。 他们跑去南京路上百货公司,站在进口电视机柜台前当"人肉扫描仪",把日本电视的每个细节都记在心里。 转机出现在1980年,季挺带着改良后的样机参加广交会,香港客商试看了半小时后,突然问"能不能接收NTSC制式"。 原来当时亚洲市场普遍使用美规电视信号,而国内是PAL制式,这个细节让季挺如梦初醒,他们连夜改装机器,给显像管加装制式转换电路。 正是这个关键改进,让1982年那批出口彩电在香港一炮而红,既能看本地节目,又能接收英文台,价格却只有日本货的三分之二。 香港《大公报》当时记载,首批500台"金星"彩电三天售罄,连样机都被买走,新加坡客商在订单上特别注明"要带中文说明书",泰国经销商甚至提出包销协议。 最让季挺得意的是英国订单,对方要求把"Made in China"的标识放大,"他们说中国电视在伦敦是新鲜玩意儿"。 到1983年底,金星电视机出口创汇突破千万美元,工厂不但还清债务,还给每个工人发了双薪。 回看这段历史会发现,金星彩电的逆袭绝非偶然,当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国内企业普遍缺乏市场意识,而季挺团队敏锐捕捉到两个关键:国际市场需求差异和质量标准提升。 他们率先引入日本质量管理体系,在车间推行"下道工序是上道工序的用户"理念,把返修率从35%压到3%以下。 更难得的是,他们没有简单模仿进口产品,而是针对东南亚市场开发出耐高温高湿的加强版机型,针对欧美市场增加多制式接收功能。 三十多年后的今天,当我们用4K电视看网络节目时,可能很难想象当年那台47厘米彩电的分量。但正是这些"笨重的大箱子",让中国制造第一次真正走向世界。 季挺晚年常对年轻人说:"当年我们连电视机电路图都看不懂,靠的就是不服输的劲头。现在条件这么好,你们更该做出让人眼前一亮的东西。" 这话放在今天依然不过时,无论是造电视还是搞芯片,最怕的不是技术落后,而是失去那颗"让金星重放光芒"的心。 【信源核查】 人民网《中国第一台彩色电视机诞生记》 新华社《改革开放40年·家电器具变迁》 《上海轻工业志》第23章"广播电视工业" 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官网

0 阅读:48
猫猫背茹茹

猫猫背茹茹

猫猫背茹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