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一位志愿军战士为迎娶心爱的朝鲜姑娘,毅然选择留在异国他乡,放弃了中国国籍。可谁曾想,这位老兵在迟暮之年,竟一次次递交申请,渴望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消息源自:《跨越三八线的爱情:志愿军老兵与朝鲜姑娘的六十年》2018-12-15 南方周末特刊】 炊事班的蒸笼冒着白气时,王兴复正蹲在石岭里的田埂上啃玉米饼子。这个山东兵总爱把配给的白糖攒起来,趁帮老乡修屋顶时,偷偷塞给那个总在屋檐下写字的朝鲜姑娘。1954年深秋的太阳斜斜照过来,把吴玉实粗布裙摆上的补丁照得发亮,她突然抬头用生硬的中国话说:"王同志,糖吃多了牙会疼。" 这是他们相识的第三个月。十九岁的王兴复负责给这个战争孤儿家送救济粮,而十六岁的吴玉实总在门框上刻正字记录天数。有次暴雨冲垮了粮仓,他看见小姑娘跪在泥浆里拼命捞麦粒,指甲缝里全是血。第二天他就带着班里战友,用美军降落伞改的防水布给她家搭了新谷仓。 "玉实同志,今天教你写'中国'好不好?"王兴复在沙地上划拉完这两个字,突然听见背后传来连长的咳嗽声。他弹簧似的跳起来敬礼,却把兜里的白糖撒了一地。连长盯着满地白霜看了半晌,最后只是踢了踢他的胶鞋:"晚上开班务会,你来讲讲群众纪律。" 1957年中秋节,志愿军在打谷场办联欢会。王兴复正表演山东快书,突然看见吴玉实挤在人群最前排,手里攥着个绣了木槿花的布包。散场时姑娘把布包塞给他就跑,里面是双纳了千层底的布鞋——正好是他穿惯的42码。后来他才知道,这丫头偷偷量了他晒在河滩上的鞋印。 转年开春,部队突然接到撤回命令。那天王兴复正在帮吴家砌猪圈,广播里突然开始播放《志愿军战歌》。吴玉实手里的陶碗"啪"地摔碎在石板上,她抓住王兴复的武装带哭得发抖:"你要走了是不是?"猪圈墙上刚抹的泥浆顺着砖缝往下淌,像一道道未干的泪痕。 全连都在打包行李时,王兴复把军装胸章扯下来别在申请书上一并交给了政委。老连长气得拍桌子:"你小子知不知道,朝鲜政府去年才刚允许外侨入籍?"但当他看见申请书背面用口红按的指印,还有夹在里面的那双没舍得穿的布鞋,最终只是长叹一声:"滚去政治处办手续!" 1958年10月,平壤华侨学校的孩子们发现新来的汉语老师总望着北方发呆。王老师上课总带着个铁皮糖盒,有次被调皮学生撞翻,滚出二十多颗已经结块的白糖。已经怀孕的吴玉实蹲在地上一颗颗捡,忽然抬头对丈夫说:"等孩子出生,你教他们写'中国'要写繁体字,笔画多显得气派。" 1976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来拍纪录片时,这对夫妻正在院子里腌辣白菜。摄影师惊讶地发现,王兴复往坛子里倒白酒的手法,和山东老家一模一样。当晚吴玉实把七个孩子叫到跟前,突然用朝鲜语说:"阿爸基想家了。"十六岁的大女儿立刻举手:"我去学中文!" 1981年恢复国籍那天,王兴复特意穿上那件洗得发白的旧军装。派出所民警看着材料直挠头:"您这情况......得找省里特批啊。"老战士从贴身口袋里摸出张泛黄的纸,那是二十三年前部队开的婚姻证明。盖章处还留着当年政委用红笔写的批注:"情况特殊,准予保留军籍。" 去年,九十一岁的王兴复正给患阿尔茨海默症的妻子喂苹果。吴玉实突然抓住他的手腕,用朝鲜语嘟囔着要"修谷仓的兵哥哥"。老头熟练地从铁盒里倒出白糖洒在苹果上说:"瞧,记性再差也忘不了这口甜的。"阳光透过窗户照在糖罐上,那是个用美军子弹壳改的容器,底部还刻着"1954.石岭里"。
1958年,一位志愿军战士为迎娶心爱的朝鲜姑娘,毅然选择留在异国他乡,放弃了中国
自由的吹海风
2025-07-30 00:23:40
0
阅读: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