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仕强教授:“人只有在不牵扯到自己利害关系时,仁义道德讲得清清楚楚,一旦牵涉到自己利益关系,狐狸尾巴整个露出来。谁也不要笑谁,都是一个样,你要接受这个现实,你无法改变。”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当事情不牵扯到自己的利害关系时,很多人都能把仁义道德讲得头头是道。这似乎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众多思想家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仁义道德观念。 例如儒家倡导的“仁爱”,墨家主张的“兼爱”等。 这些思想在理论上都非常美好,很多学者在讲学、辩论的时候,将这些仁义道德阐述得清晰透彻。 然而,当真正面临自身利益的考验时,情况却往往大相径庭。 就拿历史上的一些战争来说,在战争爆发之前,各国可能还会打着仁义道德的旗号进行外交谈判。 但一旦涉及到领土、资源等自身利益的争夺,那些所谓的仁义道德往往就被抛诸脑后。 比如秦国在统一六国的进程中,虽然秦国也有自己的政治理想,但在攻城略地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损害他国利益,这时候,仁义道德更多地成为一种外交辞令,而真正主导行动的还是自身的利益需求。 一旦牵涉到自己的利益关系,狐狸尾巴就整个露出来了。这是人性中较为复杂的一面。 在商业领域,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的例子。 一些企业在宣传自己的企业文化时,强调诚信、公平等价值观。 然而,当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有些企业可能会采取不正当的手段,如虚假宣传、商业欺诈等。这时候,之前所宣扬的仁义道德就被利益所掩盖。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这是因为人类在进化过程中,自我保护和自我利益的追求是一种本能。 当利益受到威胁或者有巨大利益诱惑时,这种本能就会占据主导地位,从而使人们暂时忘却那些平时所倡导的仁义道德。 谁也不要笑谁,因为在人性的这一特点面前,大家都是一个样。 这是我们必须要接受的现实,而且这种现实很难改变。 就像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朋友之间可能平时相处融洽,互相谈论着高尚的品德。 但如果涉及到金钱利益的分配,比如合伙创业后的利润分配或者遗产继承等问题,往往就会产生矛盾和纠纷。 这时候,我们不能仅仅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指责对方,因为换做自己,可能也难以完全超脱利益的影响。 我们要明白,人性是复杂的,仁义道德和利益追求在人的内心是并存的。 虽然我们倡导弘扬仁义道德,但也要认识到在利益面前人性的弱点。 人在不牵扯自身利害关系时能清晰阐述仁义道德,而一旦涉及利益则露出本性,这是人性的真实写照。 我们从历史、商业、日常生活等多个方面都能看到这种现象的存在。 我们应该接受这一现实,不要对他人过于苛责,同时也要时刻警醒自己,在面对利益诱惑时尽量坚守仁义道德。 虽然改变这种人性的弱点很难,但通过自我反思和社会教育等方式,我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使自己和他人在利益与道德之间找到更好的平衡。#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
忽然发现,这俩人何其像啊,一个佛教界圣人,一个娱乐界名人,不光长得像,做派也像,
【5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