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军铠甲-S1系统在克里米亚上演"导弹点烟"——1.5公里外精准斩首乌军无人机的战术密码 凌晨4点的克里米亚海岸线,铠甲-S1的雷达突然咬住一个高速移动的光点。随着57E6导弹破空而出,1.5公里外的乌军无人机瞬间炸成火球。这个价值30万美元的拦截画面,暴露了现代防空战三个残酷真相。 这里有个反常识的点:无人机越便宜反而越难防。2024年深圳某电子市场曾流出改装套件——用二手手机主板+农药喷雾器电机就能攒出航程20公里的自杀式无人机,成本压到8000元。俄军这次动用的57E6导弹单发造价却要25万美元,这就好比用劳力士砸蟑螂。 您是否想过为什么拦截点非要卡在1.5公里?铠甲-S1的雷达在复杂电磁环境下存在探测盲区(信号衰减临界值约-110dBm),这个距离刚好是导弹主动雷达导引头能稳定锁定的最小交战距离。黑海沿岸的地形褶皱形成天然电磁屏障,去年赫尔松战役中乌军就利用这个漏洞成功突防过三次。 莫斯科国防部流出的作战日志显示,这次拦截的TB2无人机挂着温压弹头。但更值得警惕的是其航迹规划——这架无人机在最后3秒突然做了个"死亡俯冲"机动(攻角超过70度的极限规避动作),差点骗过防空系统的预测算法。 老广常说"食得咸鱼抵得渴",俄军现在被迫用高端防空系统对付低端无人机群。对比2022年沙特用"寂静猎手"激光炮拦截胡塞武装无人机的战例,每发成本才7美元。但激光武器受大气能见度制约(气溶胶散射导致光斑畸变),克里米亚冬季的潮湿海风显然更适合传统导弹发挥。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乌军新型无人机# #俄式无人机# #俄罗斯导弹误炸# #无人机打击系统# #乌军情报泄漏#
俄军最近一次夜袭基辅,本来是冲着军事设施去的,没想到炸出个意外收获。一枚匕首导弹
【32评论】【7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