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21年,72岁的唐朝宰相姚崇病入膏肓,可就在他奄奄一息之际他却对家人交待道“我死后,仇敌来悼念,一定要奉承巴结! 万可得罪”家人大惑不解,姚崇急道“不想有灭门之祸,就依我而言!” 这话让床边的儿孙们面面相觑。谁不知道姚崇是开元盛世的“救时宰相”? 他扳倒太平公主、整顿吏治、抑制外戚,一辈子在朝堂上硬得像块铁板,怎么临了要对仇敌“奉承巴结”? 他们哪里知道,姚崇心里装着个最棘手的对头——同为宰相的张说。 这俩人的恩怨得从十年前说起。那会儿李隆基刚发动先天政变坐稳皇位,姚崇靠着“十事要说”的治国纲领站稳脚跟,可张说却总跟他拧着来。 姚崇主张裁汰冗官,张说就偷偷给亲信塞空缺;姚崇要限制皇子干政,张说偏跑去给岐王当老师。 最狠的是开元四年,姚崇力主斩杀虚报战功的边将,张说却拿着金银珠宝在皇帝面前替人求情,俩人在朝堂上吵得面红耳赤,李隆基当场拍了桌子:“姚崇治国,张说弄权!”这话让张说记恨了一辈子。 姚崇咳着血,枯瘦的手抓住儿子姚彝的手腕:“张说这人,才华横溢却心眼小,尤其好面子、贪宝贝。 我活着他不敢动,我走了……”话没说完就喘得直摇头。 他太了解张说了,那家伙记仇又阴狠,当年名臣刘幽求就是被他罗织罪名贬死的,自家要是落他手里,哪有好下场? 家人这才慌了神,追问该怎么“奉承巴结”。 姚崇喘息着嘱咐:“他来吊唁时,你们别哭丧着脸,把家里最值钱的玉器、字画摆出来,他看上什么就立刻送。 等他高兴了,求他给我写篇碑文,越快刻碑越好!”姚彝不解:“碑文哪有仇人写的?” 姚崇苦笑:“他写了碑文,夸我几句,就是把‘姚崇是好人’这话钉在了明处,往后再想害咱们,天下人都得骂他反复无常!” 没过半月,姚崇撒手人寰。张说果然来了,进门时脸上还带着几分倨傲,可眼神一瞟到案上那对羊脂玉璧,脚步就挪不动了。 姚家人赶紧上前,你一言我一语夸他“文韬武略冠绝当朝”,又把玉璧、古画一股脑往他手里塞。 张说本就爱这些风雅物事,被捧得晕头转向,果然答应写碑文。 他挥笔泼墨,把姚崇的政绩夸得天花乱坠,什么“兴利除弊,功盖开元”,字字都透着敬佩。 碑文刻成那天,张说才回过神来,拍着大腿直呼上当:“这老狐狸!我这碑文一写,往后谁还信我能扳倒他家?” 可木已成舟,碑文都立在姚崇墓前了,满朝文武都看见了他对姚崇的“推崇”,他要是再动歪心思,不等皇帝降罪,清流御史就得把弹劾奏章堆成山。 姚家人靠着这招,安安稳稳过了几十年,连李隆基后来都感叹:“姚崇临终一计,胜过十万甲兵啊!” 有人说姚崇这招太“鸡贼”,不像名相风骨。 可回头想想,在那个伴君如伴虎的朝堂,他一辈子铁骨铮铮,临了为家人留条后路,何尝不是一种智慧? 他看透了张说的软肋,用最体面的方式化解了灭门危机,既没丢了自己的名声,又护了儿孙周全。 这哪是“巴结”,分明是摸透人性的博弈。 历史上的名臣大多有两把刷子,可像姚崇这样,把权谋用到护家上还不露痕迹的,真不多见。 他知道官场没有永远的敌人,却有永远的利害,用一句“奉承巴结”藏住深谋远虑,这才是老狐狸的真本事。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公元721年,72岁的唐朝宰相姚崇病入膏肓,可就在他奄奄一息之际他却对家人交待道
历史萌乐站
2025-07-30 00:00:37
0
阅读: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