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的6月的一天,邢燕子被叫去了天津市委组织部。一位负责人不失礼貌地对她说:“新的市委班子成立了,这次就不安排你进常委班子了,不再当市委书记了。” 邢燕子,1940年出生在天津一个普通家庭,小时候跟着祖父在农村生活,日子过得清苦。1958年,她中学刚毕业,正赶上国家号召知识青年支援农村建设。她没多想,收拾行李就回了农村,落脚在天津郊区的司家庄村。那时候,农村条件艰苦,粮食不够吃,村民日子紧巴巴的。邢燕子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决定带着大家干点实事。她组织村里的妇女一起捕鱼,冬天冷得刺骨,她带头在冰面上干活,手脚冻得发麻也没停下。一冬天下来,捕了上万斤鱼,村里人终于能填饱肚子。她还不满足,又琢磨着治理盐碱地。盐碱地没法种庄稼,她就带着村民挖渠排水、改良土壤,硬是把荒地变成了能产粮食的农田。 1960年,邢燕子带着一股子干劲,组建了“燕子突击队”。这支队伍全是年轻人,大家跟着她开垦荒地。那年,他们开出了560亩地,粮食产量一下子提了上来,村里人看她的眼神都多了几分敬佩。她的努力没白费,慢慢地,名字传到了县里、市里。1965年,邢燕子被提拔为宝坻县县委书记,才25岁就挑起了这么重的担子。她上任后,琢磨着怎么让农业更上一层楼,带头推广农业机械化,让农民从繁重的体力活里解放出来。后来,她调到天津市工作,负责更大范围的事务。她提出发展食品加工业,想让天津的农产品不仅能吃饱,还能卖得好。这一路,她靠的不是运气,而是实打实的努力。最终,她坐上了天津市委书记的位子,成为当时少有的女性高级干部。 1983年6月,邢燕子接到通知,去了一趟天津市委组织部,得知自己不再担任市委书记。这事儿听着挺突然,但背后有时代的影子。那时候,改革开放刚起步,国家正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城市发展需要新思路、新人才。领导岗位上,专业型干部的需求越来越大,像邢燕子这样从基层摸爬滚打上来的干部,虽然经验丰富,但在新形势下,组织觉得需要注入新鲜血液。她被调整出市委常委班子,不是因为她做得不好,而是时代变了,要求也变了。 邢燕子这人,性格耿直,对工作从不马虎。在天津市委书记任上,她没少为老百姓操心。她推动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让天津的路更宽、房更好;还抓过绿化,让城市多了几分绿意;甚至医疗卫生她也管,医院条件改善了不少。她这些成绩,大家都看得到。但1983年的调整,还是来了。她没抱怨,也没消沉,而是坦然接受了组织的安排。这种态度,挺让人佩服的。改革开放初期,像她这样经历职务调整的干部不少,这也是国家转型的一个缩影。 卸任市委书记后,邢燕子没闲着。她转到政协担任副主席,换了个平台接着干。她还是惦记着农村,经常提建议,比如怎么让农业更现代化,怎么帮农民过上好日子。她提的点子都很实在,接地气,能落地。2001年退休后,她也没彻底放下工作,当了学校的名誉校长,关心年轻人的教育,鼓励他们多了解农村,多为国家出力。她还抽空写书,把自己在农村的经验整理出来,留给后人参考。 2019年,国家给了她“最美奋斗者”的称号,肯定了她一辈子的付出。2022年,她因病去世,天津乃至全国不少人都觉得惋惜。她的离开是个损失,但她的故事留了下来。邢燕子这辈子,从农村走到城市,又从高位回到平凡岗位,始终没忘初心。她用行动证明,不管在哪儿,都能为老百姓做点啥。
中国台湾新党副主席李胜峰:两岸为什么要统一?你拜你的关公,我拜我的妈祖这样不好吗
【102评论】【3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