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景帝废了太子刘荣,然后问刘彻:你想当天子吗? 景帝本以为小刘彻会说想,谁知道,刘彻稚声稚气冒出一句:这事由天不由我,儿只想天天待在宫里,陪着陛下,不敢偷懒,忘了做儿子的本分。 这话一出口,景帝手里的玉杯轻轻磕在案几上,发出清脆一声。 他盯着眼前才七岁的小儿子,忽然想起这孩子刚会说话时,王娡就抱着他在椒房殿里教《孝经》,指着画上的“父子有亲”念叨:“陛下最疼孝顺孩子,心里有话要慢慢说,急了就落了下乘。” 那会儿只当是妇人碎语,此刻才品出滋味来。 你可别以为刘彻真是随口一说。这孩子打小就透着机灵,宫里的老太监都说,他三岁认字画,五岁能背《诗经》,可在景帝面前总装得憨态可掬。 前阵子刘荣被废,东宫空出来那天,刘彻还拉着景帝的袖子问:“哥哥怎么不陪我玩了?” 景帝当时没好气地说:“他犯了错。” 刘彻眨巴着大眼睛:“那我听话,陛下就不会不让我陪您了吧?”那模样,让刚因废太子心烦的景帝瞬间软了心肠。 这里头藏着王娡的深谋远虑。你想想,景帝废刘荣,本就因栗姬骄横跋扈,连带厌弃了太子。 王娡瞅准了景帝最烦“野心外露”,特意教刘彻:“陛下问什么,先想陛下爱听什么,再想自己该说什么。” 她还托馆陶公主刘嫖带话给景帝:“彻儿夜里做梦都喊‘陛下别走’,说怕您像父皇(汉文帝)那样,哪天就去了甘泉宫不回来。” 这话戳中了景帝软肋——他登基后总担心自己像父亲那样早逝,最看重亲情羁绊。 景帝盯着刘彻,忽然想起半年前的事。 那天他在宣室殿批阅奏折,刘彻踮着脚进来,举着块刚烤好的胡饼:“御膳房新做的,儿尝着不烫了,陛下快吃。” 胡饼碎屑掉在龙袍上,刘彻慌忙用袖子去擦,小手蹭得满脸面粉。那会儿景帝就想,这孩子虽小,却比急躁的刘荣更懂讨喜,也更懂藏拙。 刘彻这话里的门道,朝堂老臣都未必能参透。 说“由天不由我”,是把储位之争的压力推给天命,显得没野心;说“天天陪着陛下”,既表了孝心,又暗戳戳提醒景帝:我就在您眼皮子底下,不会学刘荣搞小动作;“不敢偷懒,忘了本分”更是把自己摆在“乖儿子”的位置上,让景帝挑不出错来。 果不其然,景帝哈哈大笑,把刘彻抱到膝头:“你这小机灵鬼,倒会说话。” 可谁也没瞧见,他摸着刘彻头顶的手,悄悄收紧了——这孩子小小年纪就有如此城府,既让他欣慰,又隐隐觉得后生可畏。 没过多久,大臣们上奏请立太子,景帝大手一挥:“立胶东王刘彻为皇太子。” 有人说刘彻这是“装乖”,可在波诡云谲的宫廷里,七岁孩子能说出这般话,背后是母亲的提点,更是天生的敏锐。 他知道,储位之争从来不是“想不想”的事,而是“能不能让陛下放心”的事。 刘荣输就输在太直白,而刘彻赢在把野心藏在孝顺的外衣下,既讨了父亲欢心,又避开了“觊觎大位”的嫌疑。 这或许就是帝王家的生存智慧吧——真话未必能说,假话未必没用,最要紧的是,把话说到人心坎里。 刘彻这稚声稚气的回答,藏着的何止是乖巧,更是看透宫廷规则的早慧。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1221年,金国名将毕资伦被南宋俘虏,关押在镇江府14年。期间宋军多次劝降,毕资
【46评论】【29点赞】
用户10xxx49
除非你当时在旁边,否则你就是信口雌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