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测试,国内智驾的集体“翻车”,遮羞布被撕下,国内智能驾驶技术的推进,远没有车

说车的大王啊 2025-07-29 17:35:16

一场测试,国内智驾的集体“翻车”,遮羞布被撕下,国内智能驾驶技术的推进,远没有车企宣传话术描述得快。

不用纠结测试严不严谨,至少模拟出不同人,开着辅助驾驶,面对不同场景下的反应,有人选择相信辅助驾驶能过去,也有人会害怕,下意识的踩刹车接管车辆。

只要存在这种可能,在生命权上,车企就没有任何理由轻视。

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一千次辅助驾驶也会遭遇一千种复杂路况的考验。

这场看似狼狈的集体“翻车”,在我眼中却并非坏事,只是给热得发烫的智驾解解暑,也让我琢磨出三个思考。

第一,撕开过度营销遮羞布,包括固态电池,有些车企太想进步了,宣传用词完全不考虑安全。

国产智驾技术发展确实如高铁,端到端方案从无到有,短短几年便宣告落地,成果很显著。

然而,部分车企的营销话术却如同脱缰野马,在“技术领先”的赛道上狂奔不止,利用现在用户对“自动驾驶”的模糊认知,在宣传中大肆鼓吹。

不是“解放双手”,就是“零接管”,甚至营造“车内代驾”的轻松氛围,于是我们就看到,高速路上安然入睡、方向盘前大快朵颐、边开车边开会这些诡异的画面。

与过度依赖辅助驾驶相关的车祸,已经不是孤例。

这无异于用消费者的生命安全,为激进的营销还债,关乎生命安全的技术,最好让宣传比技术 “慢半拍”。

就像家长给小孩选新玩具,总得先确认它没棱角、没小零件再交给孩子,而不是先吹 “这玩具能开发智力”,结果孩子玩着玩着,不是划破手,就是把零件吃了。

第二,对智驾工程师们的灵魂拷问,到底选 “效率优先” 还是 “安全优先”。

说通俗点,“效率优先” 就是遇到障碍,先看能不能绕,只要有一丝机会就果断选择绕行; “安全优先”遇到障碍,管它能不能绕,先减速停下来再说;这两种选择,其实藏着硬件和算力的差距。

堆满激光雷达、高算力芯片的车型,仗着自己底子好,堵车时能自动跟车,遇到加塞能巧妙避开,一旦遭遇极端场景,这套逻辑可能选择“铤而走险”,尝试极限变道规避, 那一下吓的你一身汗。

硬件简单、算力也一般的车型,平时可能有点憋屈,明明超车能过去,就是跟在龟速车后面,急的不如自己开,但遇到紧急情况,往往会选择最保守的方案,那就是刹停。

“效率优先”还是“安全优先”,本质上源于辅助驾驶向全自动驾驶跃进过程中无法回避的认知鸿沟。

想象一下,即使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司机,面对高速上前方突然出现的障碍物,瞬间也只能做出两种本能选择,旁边有车但有一个车的身位,可能一脚油门加速变道绕过去,要么就是提前减速,先停下来再说。

唯一的办法就是,车企多叠加实际中的数据基础,强化用户对辅助驾驶的信心。

就像学开车,教练教的是规则,但真正让我们敢开夜路、敢走山路的,是自己跑过的那些公里数。

第三,不用在争论激光雷达好,还是纯视觉好,都是打辅助的,决定辅助驾驶好坏的,还是数据闭环。

特斯拉这次能有这样的表现,不就是它的“影子模式”,通过全球数百万辆特斯拉,每天跑在全球各种路上,构建了一个无限丰富的“场景库”,更强的泛化能力和适应能力,让特斯拉在没有本地训练数据的情况下,也能有好的表现。

数据量就是智能驾驶的“经验值”,已有国产车企这么干了,全车型搭载辅助驾驶,搭载智驾功能的车卖得越多,收集的数据就越多,虽不能保证其立刻一骑绝尘,但至少不掉队。

这场引发热议的测试,其最大价值在于传播了一个必须被反复强调的常识,现阶段的“智能驾驶”,本质上仍是“辅助驾驶”,驾驶员,永远是责任链条上的最后一环。

现在阶段车太聪明了反而不是好事。

大v聊车马斯克转发懂车帝测试

0 阅读:17
说车的大王啊

说车的大王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