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10万志愿军陷入绝境,被美军包围得如同捏饺子一般,就在这紧要关头,毛

熹然说历史 2025-07-29 17:20:29

1951年,10万志愿军陷入绝境,被美军包围得如同捏饺子一般,就在这紧要关头,毛主席沉思良久,给出了八个字,彭老总不禁赞叹,这真是一招妙计! 1951年春天,朝鲜战场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生死较量。十万志愿军被敌军重重包围,生死存亡就在一线之间。关键时刻,远在北京的毛主席只说了八个字,就让绝境中的部队化险为夷。这八个字到底是什么?为何能让久经沙场的彭德怀都连连叫绝? 要说这事儿,得从1951年初的朝鲜战场说起。那时候志愿军刚打完第三次战役,战士们都累得够呛,正准备休整一下。第一线中朝军队虽然有28万人,其中志愿军21万人,但部队十分疲劳。而这个时候,美军换了个新司令——李奇微。 这个李奇微可不是麦克阿瑟那种只会吹牛的家伙,人家是个实实在在的狠角色。他一上任就改变了打法,不再像以前那样硬碰硬,而是发挥美军装备好的优势,用飞机大炮轰,步步为营地往前推。 1951年1月25日,李奇微发动了"霹雳行动",联合国军由西向东全线进攻。刚开始的时候,美军好像打不过的样子,节节败退。志愿军指战员们看到这个情况,心里都高兴坏了,以为又要像前几次战役那样把美国佬打得满地找牙。 彭德怀刚开始也是这么想的,但是打着打着,他就觉得不对劲了。这李奇微怎么撤退得这么容易?空军支援也明显减少了,这不符合美军一贯的作战风格啊。老彭心里犯嘀咕,但是前线部队已经追出去了,想收都收不回来。 果然,这是李奇微设的一个大圈套。志愿军刚追出去,就发现四面八方都是美军,十万志愿军被分割包围在好几个地方,就像包饺子一样被围得严严实实。这下可坏了,前有狼后有虎,进退两难。 彭德怀急得眼都红了,赶紧给北京发电报请示。电报一到中南海,那可真是炸了锅。参会的人七嘴八舌地出主意,有人说赶紧组织救援,有人说让被围的部队自己想办法突围,大家吵得不可开交。 毛主席坐在那里一根接一根地抽烟,沉思了整整三个小时。等大家都安静下来,他才缓缓站起身,走到地图前面,说了八个字:"放弃救援,以攻代守"。 在场的人都愣了。放弃救援?那十万战士怎么办?以攻代守?咱们本来就处于劣势,还主动出击?这不是找死吗? 但是彭德怀收到电报后,眼睛一亮,马上就明白了毛主席的用意。他感慨地说:"除了主席,谁能想出这个'绝处逢生'的好点子呢?" 这招确实高明。你想啊,如果按常规思路组织救援,那就是往李奇微的包围圈里再塞部队,到时候被围的人更多。而主动在其他地方发起攻击,李奇微就得分兵应对,包围圈自然就松动了。 志愿军按照毛主席的指示,在其他方向猛烈开火。果然,美军措手不及,不得不抽调兵力去应付。被围的十万志愿军趁着这个机会,成功突了出来。虽然伤亡不小,但总算保住了主力。 在第四次战役中,志愿军还发动了横城反击战,打得美军措手不及。这一仗不仅救出了被围部队,还让美军见识了志愿军的厉害。 李奇微这下可郁闷了,本来以为能一举歼灭志愿军主力,结果被人家反将一军。从这以后,美军对志愿军再也不敢小看了,开始琢磨着要不要坐下来谈判。 1951年6月,苏联代表马立克首先提出了停战谈判的建议。经过漫长的谈判,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在板门店正式签署。 多年以后,李奇微在回忆录里写道:"毛泽东、彭德怀、志愿军,三者缺一不可。联合国军面对的不是一个人、两个人,而是整个中华民族,这个民族是打不垮的。" 这场战争让全世界都刮目相看。新中国刚成立一年多,就敢跟世界头号强国掰手腕,而且还打了个平手。毛主席那八个字的妙计,成了军事史上的经典案例,直到现在还被人津津乐道。 毛主席的"放弃救援,以攻代守"八个字,体现了什么叫战略眼光和军事智慧。在最危险的时刻,敢于打破常规思维,这就是伟人和普通人的区别。你觉得这招妙在哪里?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

0 阅读:47
熹然说历史

熹然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