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张艺谋看上了莫言的红高粱,问道:“我想拍你的红高粱,800块可以吗?

黄毅来了丫 2025-07-29 16:07:45

1986年,张艺谋看上了莫言的红高粱,问道:“我想拍你的红高粱,800块可以吗?”莫言痛快地答道:“行啊,800块能买一头大黄牛了,想怎么改就怎么改。”不到十分钟,张艺谋就拿下了红高粱的版权。

那年,中国文坛和影坛都处在蓄势待发的状态,那时的张艺谋还是个刚转行做导演的摄影师,莫言也还没成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两人在西安电影制片厂的一次会面,意外促成了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红高粱》。

当时张艺谋直截了当提出用800元买下改编权,这个数字在今天看来简直不可思议,但在80年代确实能买头壮实的耕牛。

莫言后来回忆这事时说,他压根没把版权费当回事,只觉得有人愿意把他的小说搬上银幕是件好事。

80年代正是中国文艺界思想解放的黄金时期,创作者们憋着一股劲要打破条条框框。

张艺谋拿着《红高粱》小说找莫言时,口袋里就揣着800块制作经费,那已经是西影厂能给的全部家当。

莫言后来在采访里笑谈,当时要是知道张艺谋能把这小说拍成经典,就该多要几头牛的价钱。

不过他也承认,正是这种不计较的纯粹,才让那个年代的文艺创作格外有生命力。

《红高粱》电影最终成本其实花了70多万,这在当时算得上巨额投资,张艺谋带着剧组在山东高密种了上百亩红高粱,光是等庄稼长出来就耗了半年。

正是这股偏执的认真劲儿,让原著里那片充满野性的高粱地真正活了起来。

电影里巩俐和姜文在高粱地里狂奔的镜头,后来成了中国电影史上最经典的画面之一,莫言去片场探班时都惊着了,说他笔下的世界被张艺谋改编得比原著还生猛。

这部电影在1988年柏林电影节拿下金熊奖,是中国电影第一次摘得世界三大电影节最高荣誉。

德国评委们被片中浓烈的色彩和原始生命力震住了,有评委说这电影"像喝了六十度的高粱酒"。

张艺谋用镜头语言把莫言小说里的魔幻现实主义拍出了土腥味,那些颠轿、酿酒、打鬼子的桥段,既带着黄河故道的野性,又透着对自由生命的礼赞。

回头看这场800块的交易,其实暗合了80年代文艺创作的某种本质,那时候的创作者不太计较眼前得失,更在乎作品能不能捅破天花板。

莫言后来在《生死疲劳》里写:"好东西都是野生的,家养的没劲。"不可否认的是,这话放在《红高粱》的创作过程特别贴切。

张艺谋把莫言小说里那种不管不顾的生命力,用电影语言放大成了银幕上的惊雷。

如今影视版权动辄千万起步,反而难再见到《红高粱》这样的神作,莫言曾说现在的导演找他谈改编,开口就是市场预期、票房分成,听得他直犯困。

张艺谋后来回忆,拍《红高粱》时满脑子想的都是怎么把小说里的魂儿揪出来,根本没考虑过获奖或者票房。

这种纯粹或许才是创作的本真状态,就像高粱地里长出的苗子,越是没人管,长得越欢实。

三十多年过去,《红高粱》里的唢呐声和高粱酒香依然飘在中国电影的记忆里,那800块钱买下的不只是部小说的改编权,更是一个时代的创作激情。

现在回头看,这笔交易最金贵的不是版权费的数字,而是两个愣头青对艺术的赤诚。

就像莫言说的,好东西都是野生的,当年的《红高粱》就是野地里长出来的奇迹。

0 阅读:0

猜你喜欢

黄毅来了丫

黄毅来了丫

优质娱乐领域创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