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新四军一位参谋带领两名伤员开展游击战,三人仅有一支步枪,谁知短短几年

青史如烟啊 2025-07-29 15:26:24

1941年,新四军一位参谋带领两名伤员开展游击战,三人仅有一支步枪,谁知短短几年,这个参谋,就把队伍壮大了百倍,几年时间就扩充了近800余人!

1941年,皖南事变爆发后,参谋带着两名腿部中弹的战友,在黄山南麓的密林里艰难跋涉,他们身上只有一支缴获的汉阳造步枪,弹夹里躺着最后三发子弹。

当时新四军主力部队遭到国民党军队7个师的包围攻击,九千多人的队伍瞬间被冲散,李明华原本负责联络工作,熟悉山区地形,这成了他们唯一的优势。

第一个难题是伤员感染,没有消炎药,参谋只能用山泉水清洗伤口,撕下自己的内衣做绷带,两名伤员发起高烧,其中一人开始说胡话。

食物更是稀缺,他们尝试向附近村民求助,但穿着军装很容易暴露身份,一位老农看到他们靠近,立刻关上房门大喊,又来土匪了!原来当地经常有散兵游勇冒充各种部队抢夺粮食。

三人只能啃树皮充饥,参谋发现一种叫“救荒草”的野菜,虽然苦涩难咽,但至少无毒,他们还学会捕捉蚂蚱和山虫,用火烤熟后分食。

转机出现了,一位砍柴的山民王大爷被参谋的真诚打动,偷偷告诉他附近有座废弃的土地庙,那里没人去,让先躲躲,王大爷还悄悄送来两个窝头和一包草药。

这座破庙成了他们的临时根据地,参谋白天外出打探消息,寻找食物和草药,晚上回来照顾伤员,他从王大爷那里了解到,山里还藏着不少被打散的新四军战士,都在各自求生。

几个月后,伤员基本恢复,参谋开始制定重新集结的计划,他先找到王大爷介绍的几户可靠山民,通过他们传递消息,寻找失散的战友。

第一个找到的是通信员小张,藏在距离十里外的山洞里,接着是机枪手老王,躲在一户猎户家中,消息一传十,十传百,陆续有人主动找过来。

数月后,这支队伍发展到十几人,参谋意识到,单纯躲藏不是长久之计,必须主动出击才能生存下去,他们开始研究附近的敌情,发现镇上有个日军小据点,只有八九个人驻守。

第一次行动选在月黑风高的夜晚,他们摸到据点附近,发现日军防守松懈,只有一个哨兵在打瞌睡,参谋用石头砸晕哨兵,其他人迅速冲进去,缴获了十几支步枪和一箱弹药。

有了武器,队伍士气大振,他们开始有计划地袭击小股敌人,专挑落单的日伪军下手,每次行动前,参谋都会派人侦察三天,摸清敌人的作息规律和武器配置。

队伍越来越壮大,但补给问题依然严峻,参谋想出一个办法,白天扮成山民到集市上购买粮食和药品,晚上再运回山里。为了不引起怀疑,他们每次只派一两个人去,还要经常换人。

队伍发展到60多人,他们在山里建立了三个秘密营地,形成犄角之势,参谋还组织大家学习游击战术,研究如何利用山区地形优势。

最困难的是冬天,山里滴水成冰,食物更加匮乏,参谋组织大家挖地窖储存粮食,收集干柴过冬。他们还学会了制作简易的防寒用品,用野兽皮毛缝制手套和帽子。

这支队伍已经控制了方圆50里的山区,他们建立了情报网络,山民们成了他们的耳目。任何风吹草动,都能第一时间得到消息。

参谋还想出了一个妙招,让队员们分散到各个村庄,以教书先生、木匠、铁匠等身份掩护,这样既能收集情报,又能发动群众,还不容易被发现。

日军派了一个中队来“扫荡”,参谋得到消息后,提前在山谷里埋伏,当敌人进入包围圈时,他们从四面八方开火,打了一个漂亮的伏击战。

这一仗缴获了大量武器弹药,还俘虏了几个伪军,消息传开后,附近几个县的游击队都主动联系,要求并入他们的队伍。

抗战胜利前夕,参谋的队伍已经发展到800多人,成为皖南地区一支重要的抗日武装力量,他们不仅牵制了大量敌军,还为其他抗日队伍提供了宝贵的游击战经验。

0 阅读:23
青史如烟啊

青史如烟啊

青史如烟随风散,故纸堆里白首寻。我们的每天都是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