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快讯!欧盟突然宣布!
欧盟7月27日宣布与美国达成新贸易协议,承诺向美国投资6000亿欧元并采购7500亿美元能源产品,以换取美国对欧盟输美商品征收15%关税(低于此前威胁的30%),但钢铝关税维持50%不变。 但从表面上看,美国把关税从威胁的30%降到15%,欧盟就跟捡了大便宜似的,可实际上呢? 欧洲企业出口到美国的汽车、药品、机械,成本直接暴涨15%,而美国商品进入欧洲却是零关税。 就拿德国大众来说,原本出口一辆车到美国能赚3万美元,现在光关税就得掏4500美元,利润直接砍掉15%。 这就导致欧盟还得自掏腰包给美国“输血”——6000亿投资里,瑞士罗氏制药已经宣布在美国建研发中心,德国巴斯夫更是砸了250亿美元在路易斯安那州建厂。 但这些钱本可以用来升级欧洲本土的新能源技术,现在全成了美国的“就业礼包”。 还有协议里提到的能源采购这事儿,欧盟承诺三年买7500亿美元美国能源,平均每年2500亿,可2024年欧盟从美国进口的原油、LNG和冶金煤加起来才645.5亿美元,这相当于要把进口量翻四倍! 搞笑的是,美国的LNG出口设施早就满负荷运转了,欧洲的再气化终端也接近饱和,就算把美国的天然气全买光,每年也只能凑出1410亿美元。 剩下的1090亿缺口,欧盟要么高价从其他国家倒手,要么就得接受美国“期货溢价”,最后钱还是进了华尔街的腰包。 讽刺的是欧盟为了完成6000亿投资承诺,还得鼓励企业去美国“填坑”,结果欧洲本土的半导体、电池项目因为资金被挤占,进度一拖再拖。 荷兰ASML原本计划在埃因霍温扩建光刻机工厂,现在被迫推迟,因为钱都被欧盟“协调”到美国亚利桑那州的英特尔项目去了。 而欧盟为了平衡预算,不得不削减对新能源产业的补贴,德国车企原本能拿到每辆电动车6000欧元的补贴,现在缩水到2000欧元,直接导致大众ID.3销量暴跌30%。 反观美国,特斯拉凭借《通胀削减法案》的补贴,在得州超级工厂生产的ModelY成本比欧洲低12%,已经开始反攻欧洲市场。 国际舆论对这事儿也是冷嘲热讽。《金融时报》算了笔账:欧盟每从美国进口1欧元的能源,就要多花0.3欧元的溢价,三年下来光“冤枉钱”就超过2000亿。 让欧洲人憋屈的是,这协议里还藏着个“定时炸弹”——也就是美国保留随时调整关税的权利。 就像2025年2月,美国突然恢复对欧盟钢铝征收50%关税,理由是“国家安全”,结果德国蒂森克虏伯钢铁股价当天暴跌18%。 现在欧盟就像被美国套上了“金融枷锁”,6000亿投资和7500亿采购就像两把悬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稍有不从,美国就会挥起关税大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