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2年,朱棣篡位成功,论功行赏时,派人为第一谋士“妖僧”姚广孝送去不少绝色美女,被姚广孝拒之门外。而后送去黄金万两,再次被退回。朱棣无奈:“高官厚禄和金钱美色你都不要,你到底要什么?” 那天天刚蒙蒙亮,朱棣派去的内侍就带着一队车马停在姚广孝住的庆寿寺门口。车厢里的美女个个明眸皓齿,穿着绫罗绸缎,手里还捧着精致的锦盒,里面装着成色极佳的金元宝。 庆寿寺的晨钟刚敲过第二响,姚广孝穿着洗得发白的灰色僧袍,从禅房里走了出来。他看见车马,合掌行礼,声音平静得像寺里的古井:“劳烦公公转告陛下,贫僧身无长物,这些东西无福消受。”内侍急了,提高声音:“姚大人,您辅佐陛下靖难,立下不世之功,这点赏赐算什么?多少人求都求不来!” 姚广孝没接话,转身往寺里走,僧鞋踩在青石板上,发出轻微的“沙沙”声。他住的禅房只有一张木板床,一张破案几,案上摆着半块啃剩的麦饼和一摞书——有《孙子兵法》,也有《金刚经》。谁能想到,就是在这方寸之地,他为朱棣草拟了无数条夺位计策,从北平起兵的时机,到直取南京的路线,连李景隆会在哪处设防,他都算得分毫不差。 旁人都骂他“妖僧”,说他一个出家人,不好好念经,偏要撺掇藩王夺位,是破戒。可他们不知道,姚广孝早年间在苏州妙智庵出家,见惯了元末明初的战乱,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地。他曾对好友袁珙说:“我不求成佛,只求这天下能少些战乱,百姓能有口饭吃。”建文帝登基后,急着削藩,手段凌厉,湘王朱柏被逼得自焚而死,地方藩王与朝廷剑拔弩张,姚广孝看着在眼里,知道大乱将至,与其让战火蔓-,不如辅佐更有魄力的朱棣,速战速决。 他跟着朱棣在北平燕王府待了四年,白天是诵经的僧人,晚上就换上便服,和朱棣在密室里推演战局。朱棣犹豫要不要起兵时,他拍着案几说:“殿下难道想看着自己落得湘王下场?”朱棣担心民心不附,他又说:“民心向的是安稳,不是空有仁名却治不好天下的君主。”那些日子,他熬得眼睛布满血丝,下巴上的胡子乱蓬蓬的,朱棣让他歇息,他只说:“等殿下进了南京,贫僧再睡个安稳觉。” 如今南京城破,朱棣登了基,他却回了庆寿寺。内侍回去复命,朱棣盯着地图沉默半天,突然起身:“朕去见他。” 庆寿寺的门槛不算高,朱棣穿着龙袍跨进去时,姚广孝正在扫地。朱棣站在他身后,看他把落叶归成一堆,才开口:“道衍(姚广孝法名),你跟着朕出生入死,图什么?”姚广孝放下扫帚,转过身:“陛下还记得洪武年间,济南城外饿殍满地吗?贫僧想求陛下,登基后轻徭薄赋,莫要再动刀兵,让百姓能安心种地。” 朱棣愣住了。他以为姚广孝要爵位,要封地,却没想过是这些。姚广孝又说:“贫僧是僧人,爵禄无用;美色黄金,更是修行大忌。只求陛下记得今日之言,贫僧便心满意足。” 后来,朱棣果然减免了江浙一带的赋税,还下令安抚流民,姚广孝则留在庆寿寺,偶尔被请进宫商议国事,却从不住宫苑,总说“禅房的硬板床睡得踏实”。有人说他傻,放着荣华富贵不要,偏要守着青灯古佛。 可他临终前,朱棣去看他,他只提了一个要求:“释放建文朝的主录僧溥洽。”那是他唯一一次为旁人求情,只因溥洽因建文帝失踪被关押了十余年。 一个本该青灯古佛的僧人,偏要搅入最血腥的权力争斗;一个立下盖世奇功的谋臣,却甘愿退回僧袍破屋。姚广孝的“怪”,或许恰是因为他把“功业”和“初心”分得太清——他要的从不是个人的富贵,而是借权力之手,圆一个让天下安稳的梦。这种超越私利的追求,在看重名利的世俗眼里,反倒成了“妖”。 可历史终究会记下,那个拒绝了黄金美女的僧人,用自己的方式,守护了他曾目睹过的苦难。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朱高炽的11个后妃朱高炽这一生,说轻也不轻,说重也不重。他生在皇族最显赫的一
【2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