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伟明猜中了,百亿核航母变成烂尾工程,军方给出最后的期限,中国教授竟然预言了美国福特级航母的未来,美国耗资百亿建造的核动力航母,最后却成了“烂尾工程”,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要说这事儿,还得从中国工程院院士马伟明说起。这位被誉为“中国电磁弹射之父”的科学家,早在2017年就对美国福特级航母的技术路线提出过质疑。 当时他在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直言,美国同时上马电磁弹射、先进阻拦装置等多项未成熟技术属于“高风险策略”,并预言这些系统可能成为拖累整个项目的“定时炸弹”。谁能想到,短短几年后,这番话竟成了现实。 美国海军寄予厚望的“杰拉尔德・福特”号核动力航母,堪称当代最烧钱的军事工程。这艘满载排水量10万吨的庞然大物,从2005年开工到2017年服役,造价从最初的105亿美元飙升至130亿美元,相当于每天烧掉2000万美元。 可花了这么多钱,换来的却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尴尬局面。其核心问题集中在三大系统:电磁弹射器(EMALS)、先进阻拦装置(AAG)和先进武器升降机。 先说电磁弹射器,按照设计,它本应每弹射4166次才允许出现一次故障,但实际使用中平均每181次就会出问题。 2020年的一次故障更导致连续3天无法使用,直接瘫痪了舰载机起降。这套系统高度依赖电力供应和软件协调,而福特号的综合电力系统在高负荷下却频繁“掉链子”。 美国国防部测试与评估办公室2024年的报告毫不留情地指出,电磁弹射器的可靠性仍未达标,每次部署都需要外部技术团队现场支援。 再看先进阻拦装置,原本设计要求每16500次降落才允许一次故障,结果实际每48次就会“卡壳”。更离谱的是,这套系统的硬件和软件存在严重缺陷,甚至需要人工手动干预才能完成舰载机回收。 这种“半成品”状态直接导致福特号的舰载机出动率比老式尼米兹级航母低30%,完全达不到设计目标。 最让人哭笑不得的是先进武器升降机,全舰11部升降机中,至今只有4部能正常使用,其余的要么在调试,要么彻底罢工。这意味着船员不得不像二战时期那样,用人力搬运弹药,严重影响作战效率。 美国政府问责办公室早在2016年就警告,这种“边建边改”的模式属于典型的“高风险赌博”,但海军高层显然低估了技术整合的难度。 这些问题的根源,其实暴露了美国军工体系的深层矛盾。为了保持技术领先,美国海军在福特号上一次性引入13项全新技术,其中6项在装舰时仍未通过充分测试。 如今,美国海军终于坐不住了。2025年,军方给福特号下达了最后通牒:必须在年内达到全作战能力(FOC),否则将重新评估后续3艘福特级航母的建造计划。 但现实却很骨感——按照目前的整改速度,电磁弹射器要到2030年代才能达到设计可靠性,而先进阻拦装置的改进方案仍在图纸阶段。 更雪上加霜的是,这艘航母的维护成本正在失控:2022年首次部署后,光是修复电磁弹射系统就花了近2个月时间,直接导致后续任务延期。 相比之下,中国航母的发展堪称教科书式的稳健。马伟明团队研发的中压直流综合电力系统,一步到位解决了美国中压交流系统的先天缺陷,使福建舰的电磁弹射器在测试中实现了“零重大故障”。 这艘8万吨级的国产航母,不仅技术成熟度远超福特号,建造周期还缩短了近一半——从开工到海试仅用了5年,而福特号光电磁弹射器的调试就花了8年。 这场“中美航母竞赛”的背后,折射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技术路线。美国迷信“一步登天”的跨越式发展,结果陷入技术反噬的泥潭;中国则坚持“小步快跑”的务实策略,通过持续迭代实现弯道超车。
这是中国海军航母福建舰和美国海军航母福特号舰载机数量和型号对比图。我们看到福特
【1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