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简直太冤了!花了三年多的时间,硬生生把俄罗斯从一个全球超级大国打成了二流国家,解决了美西方的心头大患,可到头来乌克兰得到了什么?
乌克兰用三年时间,把俄罗斯从超级大国挤下神坛,却收获什么?答案远比想象更复杂,悬念留到最后。
战争进入第3年,俄军未能取得根本突破。原先控制顿巴斯、克里米亚等区域,全面入侵后扩张约12%的乌克兰领土。但随后乌克兰夺回超过一半失地,俄方控制区最终维持在约18–20%,局势形成僵持。
俄军伤亡惨重。三年内,俄方阵亡人数高达25万,负伤逾90万。总战损超过苏联冷战时期所有局部战争总和。兵源主要来自边远地区、非核心族群、囚犯动员,补给混乱,士气崩溃,连官方都难再维稳战意。
经济结构被战争反噬。军费占预算接近40%,国内企业大规模关闭,民营经济快速萎缩。中小企业数量断崖式下滑,创新体系几乎停滞。军事系统依赖旧苏联技术改装,无法形成现代武器链条。
全球地位加速滑落。曾经与美中平起平坐的战略态势不再,原有国际影响力丧失殆尽。除极少数残存盟友,大多数国家开始外交降级或中立化。俄罗斯在国际体系中的“超级大国”定位,已不复存在。
这一切,并不是美西方亲自推动,而是乌克兰在持续反攻中实现。没有航母,没有核讹诈,靠的是阵地、防御与无人机,硬生生把帝国拖入泥潭。
可问题在于,乌克兰自己得到了什么?
战争让乌克兰承受了空前代价。基础设施被毁、电力系统瘫痪、水源受污染,大量民众失业,数百万人成为难民。全国GDP缩水近三成,外资大量撤离,国内消费市场低迷。
中小企业大量倒闭。自雇者数量减少近七成,制造业萎缩严重。农业产能断裂,大量耕地被炸毁、污染、布雷。通货膨胀长期维持在两位数,物资供给时断时续。国家机器运转靠外援支撑,货币体系长期依赖美元与欧元流通。
与此同时,军事工业得以逆势生长。乌克兰通过实战累积大量武器研发经验。无人机、自主火炮、反装甲武器快速形成规模。从依赖进口到自主迭代,无人作战体系的成熟度接近全球一流水平。
军工体量扩张,但产业链分布极不均衡。大多数利润集中于国防工业与少数创新科技企业,普通工人和地方政府并未真正受益。战争红利未能转化为经济复苏,反而加剧社会分裂。
国际上,乌克兰虽得到了支持与声望,但援助总量与承诺常常不符。许多国家在援乌政策上开始“疲劳”,财政援助减缓,军事物资延迟。北约支持虽未间断,但显然开始回归风险控制逻辑。
乌克兰抗住了俄罗斯,也改变了全球力量格局,却没等到一场真正意义上的胜利红利。眼下的乌克兰,更像是“帮人完成了局”,自己却还在废墟中寻找希望。